APP下载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1-12-31张小燕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令教师“头痛”,学生“害怕”,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当前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下面我就来谈一谈这些年来在这些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活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一些作家之所以能够将景物逼真形象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这都是因为作者都能以生活为写作素材,对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写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找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
  二、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平时很少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能“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绝。
  三、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曾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例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
  四、培养想象,以想促写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行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也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想象力贯穿于作文整体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要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要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要靠想象去创造,思路要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要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要靠想象去渲染。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而且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中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以说促写,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时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不仅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能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时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激发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