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探讨

2011-12-31张雪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进入了误区,表现如下:(一)将略读课文作为“自由文本”摆在课外,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或轻描淡写、放任自流,课堂上,让学生随便读几遍,老师不指导,不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轻轻带过。(二)略读文本难以取舍,非常谨慎。略读文本在内容或语言点来看,文质兼美,深受学生喜欢。但如果对略读进行精细的讲解,又有浪费课时之嫌。(三)略读和混读,无主次,无差异,可谓“齐头并进”。这些症状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对所略读课文内容、性质认识不够清晰,对所略读课文的谋篇布局,没有彻底的理解。
  一、对略读课文性质的正确认识
   叶圣陶曾说:“在教学方面,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你只是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努力将只完成了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之间的关系,精读和略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作用。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现出“教”是为了“不教”,并且略读具有比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对于略读,也提出同样的要求。事实上,在信息时代,略读让我们更快、更方便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广泛。略读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与精读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对略读课文谋篇布局意图的正确领会
  苏科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和下册每册各8篇,四年级,略读课文增加到14篇,占总文章的43.8%,五、六年级略读和精读,已经形成一个1∶1状态。这充分说明,精读是略读的基础,前面的精读是后来略读的铺垫。
  三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册规定了略读的教学目标:“从内容上说,要求是低于精读教学的要求”,能够“粗知大意”,感兴趣的章节可以背一背,在词句的掌握上没做太多要求。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多放手,由学生利用从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读懂文章,逐步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教学参考书指出:“略读课文教学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以促使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抒发感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或两个关键问题,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交流,也可采用点名阅读的方式,检查阅读的效果。”从略读的教学目标中,可发现以下要点:首先,在内容的理解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对于字词的理解,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其次,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自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独立阅读,并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改进阅读方法。
  三、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点
  1.略读能力的教学和培养。正如阅读教学与阅读不一样,略读教学也和略读不一样。略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它的目标只是为了获取相关信息。但略读教学却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载着更广泛的任务,不只是为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略读方法,提高学生的略读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还得教会他们略读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他们掌握了略读的方法、技巧,他们才能够进行自主略读,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自己。如《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本文的粗略大意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清明上河图”的数据卡,不但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到了用数据卡及时保存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积累资料的能力。
  2.略读和精读的衔接,综合运用。略读要求粗知文章大概意思,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一阶段,粗知并不等同于浅知,更不等同于少知。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集中,但不缺乏重点,要求学生独立解决。事实上,粗知只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略读课文时舍去了识字、词,学句等细节,但目标更为具体、集中,重点更加突出。文章的重点、难点,或精华之处还须引导学生仔细品鉴,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衔接,综合运用。
  3.“略读”更要“精心”教。略读课文需要删繁就简,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注重“有效教学”,着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略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略读、合作交流实践中培养自我提升能力。
  总之,略读课文是精读课的延伸,它不仅是学习能力的迁移、巩固和提高,而且是对知识体系的一个扩展。我们应真正意识到略读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流中的广泛应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因而略读能力已成为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