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31莫燕月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新课程倡导的快乐学习,旨在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知识、束缚思维的教学,让学生在宽松怡悦的氛围中,展开思维的翅膀,遨游知识的海洋,去快乐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在、学得有趣,这就凸显出新课程环境下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学到底如何突显“快乐性”,使学生好学、乐学、勤学呢?我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一、从思维中获得快乐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思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慰藉,确实是一种享受。
  一次我在教学《孔子游春》,当教学到颜回弹琴唱自己的志向这一部分时,提问:“颜回在志向歌里会唱哪些内容呢?你能为颜回写一首志向歌吗?”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写了一首志向歌:人无志不成器,我为志向唱首曲。要学流水有德行,多为他人谋利益。要学流水有情谊,善待周围人和事。要学流水有志向,深谋远虑顶天地。善施教化要牢记,教育之道代代记。愿做一个真君子,说到唱到要做到。”“老师,我是这样写的:手托腮,闭眼沉思我志向;抬望眼,苍鹰翱翔为儿忙。我咏唱,为人服务不留名;不表功,舍小为大自怡乐。”……把思考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教师创设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面临困惑、挫折和失败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这同时也意味着花很多的时间,或许会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
  二、在感悟中体验成功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例如我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是这样教的:指名朗读小姑娘与将军见面时的相关课文,一学生毫无感情地读着小姑娘的话:“妈妈死了,妈妈死了!”有几个学生发出窃笑声,我便让笑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有的说:“妈妈死了是件很伤心的事情,怎么能读得毫无感情呢?应读出伤心的语气!”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不是这样,小姑娘经受了炮火的惊吓,失去母亲的悲痛,遇到聂将军这样的陌生人应该很惊恐!应读出惊恐的语气!”还有的说:“小姑娘这么小,就受了这么多的惊吓,肯定吓呆了,应读出木讷的语气!”……于是,我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如果自己处在小姑娘这种情况下会怎样?是何种表现?学生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一位学生说:“刚才同学说的几种都对,其实不同的人在遇到突发事情时,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或许是悲伤,有的则是无助,或木讷,或惊恐……”
  在教学中,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了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得到了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了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地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
  三、在交往与探究中获得乐趣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种类,在这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想想,如果这些兵马俑站在你面前,你用怎样的词语形容他?以往教学这一部分时总感觉教学深度不够,学生的体会也不到位。这次,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有同桌互动的,有小组讨论的,通过有目的地朗读,有针对性地思考,一个个有个性的词语在黑板上亮相了,学生们结合词语畅谈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的话语中,佣坑里的雕塑都活起来了,形象地展现在了同学们面前。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被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所折服,还看到了一支纪律严明、所向披靡的战斗队伍,感受到了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恢弘气势,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学中,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的实现过程。
  快乐教育——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下,“快乐教育”提倡: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束缚远离学生,让快乐充满课堂。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应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真正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