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1-12-31严晓辉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情感教育理论源于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让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契合的境界,就会出现共鸣,也就是学生真正的心动,从而使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在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之间建立联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发挥教材优势,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地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文质兼美,声情并茂,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其间有春的灵动,夏的绚烂,秋的飘逸,冬的静美;有灿烂的阳光,如银的月光;有浓密的树叶,盛开的繁花,累累的果实;有闪光的露,迷人的雾,如油的雨,醉人的风……这美景怎能不使学生心旷神怡?其间还有《童趣》中沈复笔下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朱自清浓浓的舐犊之情,《观沧海》中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的思乡之情;还有交织在羚羊木雕上的浓浓亲情和纯洁的友情……这真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二、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进行朗读和泛读
  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学生可以借着娓娓动听的朗读声,进入情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学生进入情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有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表达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促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
  三、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说:“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风格,就决定了朗读的风格,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能更快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到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用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诗歌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在“披文”中“入情”,在“入情”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的目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