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2011-12-31张复兵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乎太过贫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格格不入。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得出色,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下面谈谈我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回归一:课前自学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告诉我们的。怎样达到这一境界呢?捷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语文来说,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主要的方法是教学生学会读书。
  以前,大部分老师布置的预习一个样,上课一个样,课外阅读又一个样。结果,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到底该怎样读书呢?不知道。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以至于有许多有识之士经常在各种场合呼吁:一定要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局面。
  例如:在教《杨修之死》一课时,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但弄懂了曹操杀死杨修又要厚葬他的问题,而且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积极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单位时间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时间在静静的阅读、有感情的朗读、激情的辩论、快乐的研讨中度过了,学生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不耐烦。相反,有的老师认为不预习也能上课,结果,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用了半节课,学新字生词又花了半节课,对课文的理解又花了一节课,两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还是很肤浅,导致没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研讨和拓展。
  回归二:当堂训练是课堂高效的“高潮”。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校时间80%花在课堂上,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老师点拨和纠正。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老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落实。
  例如:《故乡》的训练重点是见到故乡时的描写与记忆中的故乡又什么不同。这样定好训练点,便于课堂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练到点上。
  此外,利用课堂练习竞赛、学生互出错题卷、年级阶段性检测、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定量检测,这个检测还是以教师所定的学案为蓝本,对学生学习过程全程监督,起到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作用。
  回归三:有机拓展是课堂美妙的“乐音”。
  1.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
  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学生可以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修正行为和思想、提高修养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轻松诵读5分钟”是我班课堂的开场白,它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大家中庸》)……《弟子规》《新增广贤文》《论语》《吕氏春秋》等经典名句悄悄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净化师生的心田,让心灵之花盛开,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起到情感催化剂的力量,导人向善,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2.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
  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仅以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如学《天净沙·秋思》,拓展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学习《散步》,拓展学习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等等,只要你用心挖掘,都能有可拓展的素材,坚持下去,学生每一课所学的知识就更多了,思维就更广、更活了。
  总之,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注重自学、评价、阅读策略指导、经典诵读多边结合,能使课堂容量更大,拓展更广。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随机结合,能让课堂焕发生命力,起到“1+1+1>3”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自学中能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与评价中不断学习与修正,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在经典诵读中,师生加深交流,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