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细

2011-12-31冯兴国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要想写出血肉丰满的记叙文,不在细节描写上用足工夫是不行的。著名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一、用好细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作文训练的要求之一是:“要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从这个要求我们可推知学生作文训练的着力点,即应该训练学生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从生活中发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独特素材,并对此进行符合生活真实的艺术提升,使学生作文达到选材更新颖、表达更有创意的要求。
  二、用好细节,是中考作文评分的“亮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指出,记叙文除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一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外,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对于故事中的人物,要注重细节刻画,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纵观近几年高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之所以博得阅卷老师的欢心,大多数是因为考生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例如《状元凉粉》中的片断:“‘……当家的,水开了!’店主被伙计喊到一旁打凉粉去了。我出于好奇,跑去看。只见一锅滚烫的热水向一个瓷缸里一冲,店主操起一两指粗的木棍,插入瓷缸中的透明状胶体内,使劲搅拌,沸腾的水早已化成水汽,直扑店主,店主的手臂顿时烫得通红……我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想起在农村打铁的父亲,……”小作者有好奇、敏锐的目光,总是带着心灵的热力、亮度来抚摸与把握动人心弦的细节。假如没有对于店主手臂上那些毒疹的发现,没有对于凉粉制作艰辛过程的描写,那么文章触动灵魂的力量就将丧失许多。因此,注意用心灵去洞察外在与内在的细微之处,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叙事写人,就容易达到于平淡中见新奇、于平凡中见伟大的艺术效果。例如《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中的片断:“……我回到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我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去厨房找妈妈。我分明看到,母亲背对着我,啃我吃剩下西瓜皮的情形。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间,捂着被子哭了好久。……”小作者精心设计母亲啃西瓜皮的细节,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贫穷的母亲却有着不平凡的智慧,她用理解和关爱充实了“我”的成长过程,以强有力的母爱支撑着“我”的整个世界。给人希望,给人自信。此笔犹如画龙点睛,人物霎时“高大”,主题凸显。以上两篇作文片断最突出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细节描写,它犹如风景区最亮丽的风景,照片中的特写镜头,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叹为观止,拍手称快。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会不得高分甚至满分。正如夏衍所说:“写一个人物,就要仔细描写这个人的形象、性格、精神状态……这一切,都必须用细节来显示的。作家头脑里积累的细节愈多,作家笔下表达这些生活细节愈准确,作品才能真实、生动和感人。”
  三、用好细节需借助教材,学会方法
  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是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心理、行动及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借鉴课本,发挥“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示范作用,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受益于日常习作——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彰显文章主旨。这样,“画龙点睛”般的功效随之而来,老师眼睛自然为之一亮,妙笔生“分”。那么刻画细节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呢?
  1.准确使用动词,通过动作分解来表现一个细腻的过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扫开一片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动词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不仅写出捕鸟的方法,而且写出百草园给作者带来的乐趣。课文《药》中康大叔递给华老栓人血馒头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个生动传神的动作细节,作者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康大叔这个人物凶残、贪婪的本性。
  2.恰当借助修辞手法来表现细节。课文《药》中对“刑场”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似的,向上提着。”这一场面像一个特写镜头,写尽了看客争着观赏行刑时的急切紧张心情,比喻传神,含义深刻,批判了看客精神麻木的状态,同时暗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课文《祝福》描写祥林嫂受尽封建礼教的折磨与欺凌后完全变了样时惜墨如金:“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木刻似的脸”“眼珠间或一轮”的肖像细节的精炼描写,可以说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这个被残酷生活完全压垮了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毫无生气和完全木然的精神状态,正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阿累的《一面》中有这样一段对鲁迅的描写:“他的面孔黄中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出的隶字‘一’字。”这一精当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的伟大人格,而且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3.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例如:小明笑了一阵,又傍着小李和小张的肩膀坐下乐得合不了嘴,但他还是说了:“我看见一个家伙穿一件用尿素袋制成的裤子。”又大笑起来,“他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50公斤’的文字。”小明说着哈哈大笑得流出了眼泪站了起来。小李也站了起来用手捧着肚子跟哈巴狗似的尖声叫了起来。小张的笑声提高了两个调门而且笑得那么厉害站也站不稳。
  4.外貌描写要融入情节,体现个性。课文《背影》这样写道: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