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经典美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2011-12-31郑震

考试周刊 2011年90期

  摘 要: 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文化积淀和思想内涵,同时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本文阐述了经典美文的潜在魅力和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潜在熏陶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经典美文 人文教育
  
  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经典美文的潜在魅力
  我们经常会听说也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生活处处皆语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此外,我还有一个日益强烈的与之相关的感觉,那就是:语文教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德育功效,经典美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人文素养提升过程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很早就接触了“文以载道”这一观念。这种观点是在重文章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文章应该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我想凡是能入选语文教材的应该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叶圣陶曾说:“文是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以文传道”这项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跳出课堂从生活中学语文,我们自己也可以不着痕迹地让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以思想的形式更为广泛地渗透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绽放光彩。
  我在分析《赤壁赋》里苏子由喜而悲而乐的思想转变过程时,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东坡的豁达与豪迈,更让他们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一个个绊脚石埋伏着;在岁月的天空里,会有一场场风雨等待着。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援引苏轼《定风波》里面的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借此鼓励同学们:勇敢面对这一切,只要我们拥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与坦荡豁达的胸襟,就可以克服艰险迈向成功。适时送上几句话: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此时,学生发现:“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同样也改变不了我们,坚持正确的处世态度可以为我们遮挡人生的风雨,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
  在语文课堂上,我还通过《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生命与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有了更深的感触;通过《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有一种无价的东西叫做生命,你不可以轻易地践踏它,因为有些人在用生命捍卫它,信念之于我们犹如水之于花,阳光之于万物;通过《报任安书》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如何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通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让学生懂得了感恩与tHkEMCxDXkUhmFll9VvYnQ==珍惜,学会了接受与坚强;通过《离骚》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执著与高尚;通过《品质》与《老王》等的教学让学生看到了平凡的人们身上所闪耀着的光芒……
  此外,我常常借助拓展延伸课文的思想内涵来让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并将我读到的一些文章乃至是报纸上的新闻或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使他们从中学习生活与做人的道理。
  二、经典美文的潜在熏陶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优秀诗文都是伟大人物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更是语言运用的极好的范例。通过阅读和积累,学生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今人物对话,与伟大心灵交流,积累丰富优秀的语言材料。巴金、冰心、钱钟书、金庸等文学巨匠从小就都阅读了甚至是背诵了中外古今大量的名著经典。这种积累,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与先哲前贤的对话,他们从中吸收的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他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为名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中汲取营养,最佳的途径就是经常不断地阅读和积累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
  学生积累大量的经典诗文,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可以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积累阅读一定量的中外现代诗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对中外现代美文,如散文、小说、杂文等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一定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传统名言,对联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为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做如下积累。
  1.感悟中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感悟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对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2.朗读中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做到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感,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3.背诵中积累。据心理学研究,中学阶段是人的最佳记忆阶段,我们应抓住这段黄金期,指导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美文,以期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4.运用中积累。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美文,是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提道:“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5.摘抄中积累。摘抄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喜欢摘抄。可以先从课本入手,指导摘抄,然后扩展阅读局面,从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在积累中把阅读时学到的写作方法和诵读中体味出的情感及时运用到写作中去就是在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因为学生已经能够将在阅读中习得的知识融入血液。所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因此,经典美文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人文素养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语文,绝对不能仅仅被看做是字、词、句、段、篇的一个简单罗列或堆砌,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悟、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语文在传授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在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所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在此不妨借来诠释经典美文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