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语看中西人际关系的差异
2011-12-31何清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摘要:作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部分,称谓语具有人际关系的指示功能。作为中西方典型代表的汉英称谓体系存在明显差异,这是由于其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而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本文主要对汉英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方面进行比较,讨论由其反映的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人际关系
称谓语是任何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如何称呼他人是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在日常交际中,称谓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加强和保持人际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称谓语的改变往往也暗示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汉语和英语是中西方文化两个典型代表,两种语言的称呼语存在很多相通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下文将着重探究两种语言中称谓语的不同特点及其反映的不同人际关系。
称谓语大体上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亲属称谓是用来称呼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如爸爸、妈妈、姑父、婶婶等,是比较固定的称谓。社会称谓是用来称呼非亲属的其他人,如学生、老师、校长、首长等,主要依据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来进行选择,比较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非常详细。首先,汉语中把血亲和姻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划分得很清楚。如:儿子、女儿、伯父、姑母属血亲关系的称谓,而儿媳、女婿、伯母、姑父属姻亲关系的称谓;其次,汉语中看重父系和母系亲属的称谓差别,如:祖父、祖母、叔父、堂哥属父系亲属称谓,而相对应关系的母系亲属称谓则分别为: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表哥;再次,汉语根据年龄大小来细分亲属称谓,如同一辈分中根据年龄大小划分的称谓有:哥、姐、弟、妹,或者再进一步细分为大哥、二哥、三姐、四弟等。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还经常被泛用于称谓非亲属的人,如称爸爸的同事为“叔叔,阿姨”,称老年人为“爷爷、奶奶”,称自己同辈人为“大哥、大姐”。由此可见,在汉语中,称谓语复杂丰富,血亲、姻亲、宗族、年龄、性别、辈分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称谓语能把对方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然而,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却简单、粗略,不强调血亲、姻亲、年龄甚至是性别。如爷爷、外公都称“grandfather”,哥哥、弟弟都叫“brother”,“uncle”代替了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父五种关系,“cousin”一词代替了汉语18749b6accf2ae77a30bbcfc1dfb8a15669d224e84a3fb9b01a74bc349d6b9fc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八种关系。与繁多复杂的汉语称谓语相比,英语中只有十三种基本亲属称谓。另外,在亲属之间不管对平辈还是对长辈用名字互相称呼,这种现象也是普遍的。至于汉语称谓中亲属词的泛化现象在英语中则是非常罕见的。在中国,你称呼一位陌生老妇女为“老奶奶”,她会很高兴觉得你有礼貌,你若称呼一个西方老妇人为“granny”,她会感到莫名其妙。
两种截然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的形成,是与双方身处的文化差异息息相关的。丰富而复杂的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与强调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宗族制度紧密相连,也体现了传统支配下的尊卑等级和群体关系主义的人际关系。尊卑等级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家族内部长幼有序,长尊幼卑,内外有别。若像西方人那样直呼父亲、母亲、长辈的姓名,则会被认为是不孝,大逆不道。群体关系主义导致人情冷热常以血缘关系远近为依据,反映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拉关系”“攀关系”的日常写照中。亲属词的泛化现象盛行就是因为它们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称呼把对方纳入自己的亲属网中来达到缩短距离的目的。是自己人、熟人办事就畅通无阻,否则费再大的工夫也不一定奏效。相比之下,西方传统社会以简单的核心家庭结构为主,信奉个人主义,强调个性,所以他的亲属称谓简略、大而化之。由此导致的人际关系则更单纯、独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平等,互相没有过多的干涉,在人际交往中很少顾及关系和人情,常常公事公办,以客观法则为准。虽然注重群体、关系主义的中国人际关系有其弊端所在,但这种关系也使中国的人际交往中充满关怀和人情味,互相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社会称谓方面汉英差异也很大。汉语中偏爱用职衔来称呼他人,这在各个领域运用广泛,包括政府部门、军队、教育界等。上至主席、总理、省长、厅长、军长、校长下至主任、助理、班长、组长等。副职也常被人们升级称呼,如“副校长”常称为“校长”,当然被称呼者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称呼。
而在英语社交中,人们很少用职衔来称呼他人,只限于少数的几种称谓,如:President、General、Colonel等。人们常用“Mr.”“Miss”或“Mrs.”进行称呼,不管对方官大官小,正职副职,人们更多的是直呼其名。研究表明,57%的美国人称呼上司时直呼其名,而78.3%的中国人用职衔来称呼上司。
由此可见,汉语社交中的职衔称谓法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权势关系。人们喜欢用职衔等级来表示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官职大小是人地位高低的判断标准。这种社会关系的形成起源于汉文化中官本位的等级思想。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永远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在中国,你若直呼上司的名字,这可是犯了大忌。没有哪个中国人敢站在上司面前说:“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听我的话。”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一句话是否起作用、有价值,不是取决于这句话是否有道理,而是取决于这句话是谁说的。相比之下,英语中的社会称谓更多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人们只把职衔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与西方传统文化的平等思想、个人主义是密不可分的。西方人信仰上帝,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一个显著差异则是谦称的使用。汉语中有很多谦称的词,如:鄙人、在下、不才、晚辈等,而在英语中绝少有谦称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国人信奉“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西方人们强调平等,崇尚自信,对人有礼但不自谦。
综上所述,汉语丰富、复杂的亲属称谓反映出的是注重血缘和人情的群体主义和关系主义的人际关系,社交中对职衔称谓的偏爱则反映出人们对权势的注重。相反,英语简单、粗略的亲属称谓反映出注重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西方人际关系。通过对称呼语的比较,我们可了解汉英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各有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特点,没有好坏之分。中国人到美国去感到“人情薄如纸”“世态炎凉”,美国人来到中国搞不懂“人情”“面子”,这都是因为双方互不了解对方的人际关系特点而造成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差异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中避免误解,做到入乡随俗,令双方交际更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