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添加剂”

2011-12-31华丽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教育家吕型伟说:“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每个人的创造潜能。”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要做到“减负增效、减量增质”,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效课堂。如何把创新落实到我们的英语高效课堂中来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又称学习目标。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写给教师看的,让他们明白这节课预期完成的内容,而学生并不关心,只是教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上学期,我们尝试编写英语导学案,这无疑是一种创新。英语导学案的创新编写:(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很明确、具体,如牛津英语7B Unit1 Grammar B、C学案的学习目标:①掌握基数词使用的场合,如电话号码和金额数量等;②学会如何朗读含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词的数词;③理解在表达事物或事件顺序时要使用序数词(会读会写);④正确运用序数词和基数词,谈论时间、日期、得分、价格、金额和结果;⑤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规律及特征。(2)课前活动,即预习要求。有了有利于学生预习的导学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督促学生认真预习了。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认真预习好,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高效,否则,每一个问题学生都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我们课堂又有何高效可言呢?通过导学案,学生能按照学案上的要求去认真预习课本,学生的预习有了目的性,并要通过自己的预习完成相关的练习或活动来检测你的预习效果,不像以前好多学生的预习仅仅是一句空话,更无从检查。如牛津英语7B Unit4 Amazing things Reading 学案的课前活动就是一些词组的翻译,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去预习课文内容,才能从中找到,而且教师在课堂上也是一目了然就知道学生有没有去认真预习。
  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走出机械地“以教材为本”的“教教材”的误区,在“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和学的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处理。
  (1)进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学案。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我们在备课中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并积极创造创新型的教学内容:即以教材为主,与教材有关的生活为辅,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2)科学地整合教材。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今天的教学再不能只守着一本教材。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所以,一位创新型的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增补、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等。我们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分数,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地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所以,我们英语导学案的第三块内容——课内活动,就是在充分考虑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在备课组内编写的。
  三、创新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一种假设与预想,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要时刻准备接纳始料未及的各种变化,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是具有发展性的,可能会通过新颖、独特的想法或作品表现出来,而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学活动,来不断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并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生在结合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本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把自己通过预习等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展示出来,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所以,高效课堂要做到高效,学生在课堂中的大胆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高效课堂要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牛津初中英语课本中有多种课型,如在Comic strip中,我常常让学生进行模仿或表演;在Reading中则形式更多,如故事复述、改写、report、画路线等。
  (2)树立独立意识,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考力。依赖性的学习是无法产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意识指不依赖老师,不迷信权威、教师和教材,强调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以知识本身为学生兴趣的出发点,通过独立学习去探索和发现规律,提高能力。当然,这一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新的途径,但这并不矛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当今素质教育的使命是“化知识为智慧”,而思考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基本途径。发展思考力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一个思维僵化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创造性需要多元化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考的运用分为收敛性思考和发散性思考,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大小的关键要素是发散性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选择地把知识设计成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发问,促使学生思考,一步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是一把万能钥匙,可解天下锁;创新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