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性教学初探
2011-12-31张强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它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对美术课进行研究教学活动的一些做法。
一、制定目标、布置任务
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我制订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群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可以将本次研究学习的过程、计划任务明确地告诉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确定的课题,通过收集、查找、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汇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将自己经过研究后制作的一个演示文稿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完成本次计划的形式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确定课题、分组合作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草拟了一些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如竹编、剪纸、版画、装饰画、毕加索、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等。在课题选择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设立课题时,应切合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不能盲目求全、求大。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针对本土化的美术样式选择题目,如“赣榆贝雕”“赣榆剪纸”“苏北泥玩具”“赣榆工艺品”……这样的课题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小受到这些艺术样式的感染,但在头脑中又模糊不清,这种意识更能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研究中,能体会家乡美术作品的淳朴之美,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根据自愿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人。小组协作活动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人分享,个体之间也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三、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收集素材,特别是研究农村美术的小组,更要深入农村。只有深入到生活实际去访问、请教、观察、欣赏,才能获得第一手的实际资料,不让课题成果“高高在上”,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假日,走向社会、了解生活,从而更容易在研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到生活中收集以外,学生还可以到网上、图书馆自主查询资料。由于学生要自主查询,为了节约时间,减少盲目性,我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的网址和图书书目,供他们选择。
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学科常规,跨学科研究。例如,进行“赣榆贝雕”研究的小组,除了有关美术知识,还应联系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研究,使学生的研究内容尽可能丰富。
四、成果展示、量化评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在班级或更大范围内交流。可以通过投影仪,将自己的图文材料、网页或演示文稿投放到大屏幕上,用流利、通顺的普通话讲给学生听。根据量化标准评出优秀作业,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纳入学生学科的学业成绩。还可以积极组织同学搞好“民间美术作品收集展”“赣榆书画图文资料展”,等等。
在整个活动中,应随时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比如,开始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感受,在确定课题时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进度,适当调整计划并对学生适当鼓励。作业评定之后,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并对自身也要进行课程反思,以求得自身主动发展。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学习模式,没有时间上的保证,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