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难忘的体育课
2011-12-31丁向阳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耐久跑是一项对提高肌体的各项功能都非常有效的体育运动,是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健康性体能最简便的方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发展耐久能力、塑造健美体形和增强意志品质,是培养“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但是,耐久跑这项运动在体育课堂的出现,往往又和“枯燥无味”这样形容低效课堂的词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授耐久跑的内容时,必须要挖掘课程资源,通过改变教学形式,结合游戏、音乐、花样等手段让学生体味不一样的耐久跑,激发学生学习耐久跑的兴趣,多和学生交流,多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味人性化的体育,体味成功的耐久跑。
【案例描述】耐久跑是一项十分有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是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使其能承受大运动量的基础和保证。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将来从事的职业往往是在生产的第一线,工作强度较大,于是,耐久跑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的重要性,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重复地出现。但是由于项目本身节奏单一,学生一听到今天体育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总是一致地回答“没劲”“郁闷”“一点意思都没有”,于是缺乏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在多年体育教学工作中以及与同行讨论时发现,由于学生本身不配合,我们老师在教此单元的内容时,也有点“怵”,教学效果明显不佳。
今天又到了耐久跑的教学单元,像以往一样,我对能否成功上好这堂课依然心里没底。为了使课堂能够生动一些,我在课前一遍又一遍地揣摩教案,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情况。正式上课整好队后,我宣布本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训练。预想中的情形再次出现,学生的叹息声立即传来,失望的表情一目了然。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首先对学生安慰了一番,让他们先安静下来,让他们期待一个和以往肯定不会相同的“耐久跑”,告诉他们会使他们感到有趣、轻松、有收获。虽然如此游说学生,但是对于这堂课的效果,我依然不能做到胸有成竹。
常规的准备活动结束,我和学生们讲:我们今天的第一项任务,是看我们今天谁能在爬我们的实训楼(五层)比赛中用时最短。学生一听,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自己经常在实训楼上实践课,小小一个来回,实在算不得什么,小意思。几个“好斗”的学生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我一看,有门!
我精选了十个特色男生先小试了一下,确实,学生用的时间比我预计的要短一些。但是,完成一个来回的同学的表现,让其余同学很是“嗤笑”了一番。因为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到了目的地一个个弓着腰,甚至有几个同学脸色居然发白,呼吸短促。等学生们休息了一会儿情况有所改观之后,我找了其中表现得最“不堪入目”的一个小胖子,让其说了自己刚才一番运动后的感受。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耐久跑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耐久跑运动当中。同时,在正式练习之前,又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用马家军的典型事例及重大比赛的感人故事让学生了解耐久跑,让学生从思想上正视耐久跑这项运动。接下来,学生的练习气氛相当活跃,8字跑、接力跑、环楼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出乎我的意料。由于师生的投入,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们都没听见。
【案例分析】
(1)课堂的切入点很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探究教学内容的安排,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自主课堂,让学生产生由衷的热情和感叹。要能引起学生兴奋,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体验和思考,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注意课堂语言的使用。在耐久跑教学中,忌用“你不行”“真没出息”“你太懦弱了”等等容易打消学生积极性的语句。要多给学生们以鼓励,多用“加油”“你真棒”“坚持”“太好了”“终点就在前面等你”等等鼓励学生的话。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还要采用不同的鼓励性的语言。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弱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
(3)课堂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更新教学理念,多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单一、枯燥的跑圈练习,不断变换跑的形式。在跑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的成分,再加点音乐,或变换跑的路线,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①耐久跑练习。自由组合进行领先跑练习,产生掌握技术的欲望;讨论跑小五圈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校园大三圈慢跑”练习,探究耐久跑的跑步节奏和呼吸方法;在学生练习前,教师注重引导、鼓励,激发兴趣;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由教师点题启发、引导,及时纠正和表扬。通过上述组织手段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②快乐健身超市。让学生尽情娱乐,自主选择练习的内容,比如竹竿舞、兔子舞、跳皮筋、保龄球。学生自由组合,自我展示。
【案例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笔者深感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们不要总是埋怨学生的“不听话”,不要总觉得教材的枯燥无味,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师对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和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安排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调,缺乏创意和创新,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耐久跑枯燥乏味的心理进而厌学。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有效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虚心、宽容、幽默、风趣,具备一定的心理疏导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业务进修,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虽然在课前笔者花了大量的时间备了课,但是这堂课上完后,我还是有了新的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有效教学,但是如何在体育课上体会这一点,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每一位体育老师,在教学中都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多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等等。唯有如此,我们的体育课堂才会更加有效。只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