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指导之我见

2011-12-31潘美娟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唉,我孩子不喜欢阅读!”“是呀,我孩子怕写作文!”“这次测评基础部分完成得很好,阅读失分太多!”平日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感慨,都是阅读惹的祸。读书对学生来说都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对他们成长影响至深,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没有什么比阅读让孩子变得更强大。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在哈佛,每一门课程的老师都布置学生阅读10本以上的图书,学生们必须老老实实地把书借来认真阅读。莘莘学子上了哈佛这样的大学仍须孜孜不倦地阅读。阅读的基础在哪儿?在小学。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学生至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已经参差不齐,良莠可分了。教师在小学阶段有力的阅读指导可从四点出发:稳、精、博、勤。
  一、“稳”中有序
  稳:阅读的内容要由易到难,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市场上与现行教材“配套”的读物很多,很多阅读练习内容深,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感知。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学生由于受到生活水平的限制,与城市孩子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别,用同样的阅读教材去指导显然不合适。维果茨基说过:“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代数学。”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与其口头语言是直接联系的,而其口头语言又与他们的社会经历息息相关,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应该反映与之社会相关的人和事。教师选择的阅读材料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让儿童读有所趣,读有所感。
  一口气吃出个胖子是不可能的,阅读亦如此。教师选择的阅读材料偏难,就容易造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阅读材料的选择是第一步,第二步教师针对阅读材料设计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感悟文字。某教师指导二年级学生读《小猪唏哩呼噜》时问:“小猪的哪种精神吸引你?你想到了哪些英雄人物?”(当时学校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这样的问题问孙幼军老师,我想他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原本充满童趣的阅读变得泛化,机械地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了,这只是一群天真的孩童,将他们的阅读无限挖掘、扩大,严重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制约孩子们审美情趣的发展。阅读要有层次,学生的阅读之路每一步要走得稳才能攀登得高,一飞冲天的神话不适合学生的阅读成长。
  二、“精”挑细选
  精:精挑细选,精益求精。教师在选择阅读文本时首先得以学生的视角和身份阅读文本,与文字里的人物,文字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交流,选择能引起共鸣的文章。阅读并非越多越好,多而滥会让学生难以咀嚼,引发消化不良,继而厌食。阅读追求在学生积累初期让他们快乐地记住“精品”,为后续阅读打下基础。鲁迅先生也曾提出凡拿来的东西都要“取其精华”。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求学生多阅读,而忽视了读精品,学生读得口沫横飞、心烦意乱,但理解、表达能力依旧达不到良好水平。曾带过三年级的班,接班时发现这班孩子喜欢读书。为摸清孩子的阅读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孩子们手不释卷的多是漫画、笑话之类的书籍,阅读文学故事、诗歌、科普知识类书籍的学生凤毛麟角。我为学生们的阅读前景开始担忧,一周后的作文课上问题逐一暴露,学生们词汇量缺乏,描写空洞无味,没有语言文字的美感。于是就有了指导学生挑选读物的想法,并马上实施。晨读课上除阅读课本的基本篇目,再阅读古诗词感受古代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教师辅导诗词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知识。中午阅读课上根据推荐书目朗读、摘抄、写简单的读书笔记。一个月后,班上的阅读氛围与往日大不一样,讨论的不再是兽神,而是书中人物的特点,最感人的段落。学生交流时脸上洋溢着幸福感,那是阅读带来的快乐。好的文学作品如春花冬雪般补益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感恩,享受阅读的馈赠。
  三、“博”采众长
  博:博采众长,阅读面广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多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贤哲都是先博览群书而后知天下。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各种题材的文章,读各年代的文章,读各国的文章。读书的面越广,学生获得的刺激越多,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同时,多面的知识产生化学反应,不断涌出新的属于学生自己原创的知识,在脑海中建立独特的具有自我认知、理解、情感特色的知识体系。打个最直观形象的比喻:人的成长需要钙、铁、锌等多种营养物质,缺少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就成亚健康了,只有多种营养素互相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学生拓展阅读面的途径除了教师指导的教材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获得许多阅读材料,如新闻类报刊,网上的电子书籍。我就经常鼓励学生交换家中藏书,如此既避免了指导选择上的缺漏,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正应了那句话“书非借而不能读也”。 不同书籍的阅读决定着不同的心灵层次,阅读面广,学生的德、智、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完善,超越自我,心灵更加强大而丰富。
  四、业精于“勤”
  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有所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阅读也讲究一个勤字。学生阅读像农民耕作,想要收成好付出的汗水就要多一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上不去,很多都是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持之以恒。想到了就读一读,倦怠时就把阅读扔一边,这是阅读习惯的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培养如同修行是辛苦的,但只要教师能坚持督促,学生跨过阅读的瓶颈后,一切就好办了。
  思想上的惰性每个人都有,更何况是一群小学生。当学生们不能自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教师可结合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慢慢养成阅读习惯。学生备一本联系本,内容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阅读任务;第二部分家长的评价,包括阅读态度、时间、效果;第三部分学生自己的收获。每次任务后教师坚持检查,中高年级可采取学生互查,教师抽查等手段。每一阶段的阅读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合力,让学生勤于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开阔了,新的阅读观产生了。新的阅读观是什么?是学生自我知识拓展,智慧成长的内需的形成;是学生高雅阅读习惯的形成。
  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磨砺着学生的心,也考验着教师的心。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读什么,还有怎么读。教师为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门后是一步一景,只有不断向前,才能捕获阳光。
  (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