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议论文中形象化议论探微
2011-12-31刘新坤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在写作议论文时,大部分作者多用概念、判别和推理为主要方式的抽象思维,但也有不少名家在运用这种思维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以“形象”来思维。他们在文中或恰到好处地勾画一个形象,或生动地描绘一幅画面,使行文多变,新鲜活泼,生动有趣,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们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我们不妨姑且称之为形象化议论。那么,在写作议论文时,怎样才能避免那种单从理念出发的概念化的“味同嚼蜡”的抽象议论,而使议论形象化呢?笔者认为,在议论文写作中以下四种方法可以借鉴。
一、形象描绘
在《庄暴见孟子》这篇对话体议论文中,孟子为了论证“与民同乐,则王矣”的观点,在诱导齐王就范,不知不觉说出“与民同乐”四个字以后,孟子并未从道理上推论,而是避开一般的论证方法,运用工笔的技法描绘出两幅画。第一幅是由于国君追求享受,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家破人亡而引起百姓怨声载道。这种景象形成的原因是国君只追求自己的穷奢极欲,广役民夫,广征民女,以致民生凋敝,民不堪其苦。第二幅是“黎庶安乐”图,写出国君在享乐时能考虑到民生疾苦,百姓会祝愿国君康健。“吾王庶几天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接下来,孟子一笔点出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是:是否“与民同乐”,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也论证了观点。
二、夹叙夹议
在吕叔湘先生的《谈谈虚和实的关系》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禅宗和尚很有意思,他们一方面常常问:“宗风嗣阿谁?”这就是问:“你是哪一派?”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诃佛骂祖”,连释迦牟尼都不放在眼里,求解脱(那是佛教徒的“真理”)还得靠自己。这种精神还是值得佩服的。这段文字夹叙夹议,通过禅宗和尚的叙述评价,形象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前人的理论是我们的财富,但只是一种参考,要用自己的观点来验证。说明了禅宗和尚那种靠自己求解脱的精神是值得佩服的,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要重视前人的理论,又不要墨守成规,对前人的看法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追求真理。这样写出的文章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更有说服力,更易于读者接受。
三、形象比喻
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手法,会使议论文生动形象,自然贴切,语境清新,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巧用比喻可增强议论文论证语言的形象性,而诙谐设喻则如同在一碗内容丰富的汤中撒上适度的调料,汤的味道会更加鲜美可口。孙犁先生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我永远运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这一段文字生动形象论证了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的辩证联系,让人读后,印象深刻,令人一点都不觉得深奥,枯燥,反而觉得生动有趣,读者在发笑之时,会深受启发,感慨良多,也会有所思考。
四、讲述故事
写作议论文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学性强的寓言、故事、典故、笑话等,会使论证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邓拓的《从三到万》论证了这样的观点:一般情况下,学文化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才行,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宜要求过急。这样的道理很浅显,如果没有写出点出彩之处,恐怕很难让读者感兴趣和接受。于是,作者先讲了一个明清人的笔记中记载的一个笑话故事。故事讲完,读者兴趣来也,马上揭示出读者故事背后的启示:“这个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有的相声演员也曾讲过。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我则以为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一些学习方面的经验教训。”读者自然愿意读下去。文章的内容这样写不但能使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而且又能使文章变得娓娓动听,避免了议论文容易出现的干瘪枯燥的毛病。
议论文要想以理服人,生动活泼,吸引读者,同样要有文采情趣。就议论文来说,“形象”这个概念,一方面是指揉进作者观点的为作者议论说理服务的论证观点的论据,另一方面是指与抽象说理相对的,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化议论。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必须学会运用这种论据和表现方法,这样才可以写出形象生动的议论文。
(阜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