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失分例说
2011-12-31王鸣峰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诗歌鉴赏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而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目难易度也比较适中,可是它还是同学们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我发现同学们大多时候读懂了诗歌,但是在审题作答时却错误百出。而导致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
一、审题错误,导致答非所问
例1:(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题:这首词上阕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失分答案: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这些意象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参考答案:①视角多样。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色彩鲜明: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意境开阔:天地,水天相接,斜阳外。④写景暗喻了离情。
失误分析:考生对此题审题有误,考题问的是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提问侧重于描写方法的特点,而并非单纯问的景物特点。所示的错误答案就是只回答了上阕景物的特点,以至于答非所问,严重失分。这类题目考生要思考的内容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观察角度层面,二是描写技巧层面,三是描写效果层面。以上是答题思考的方向,但是回答问题还是要看具体诗句,并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
二、忽略细节,以致要点不全
例2:(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万里黄河绕黑山。问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失分答案:年复一年的边塞生活让征人远离家乡,无法回家,每天都是出征和练兵,这种离乡的边塞单调生活让征人心生无比的怨恨。参考答案:首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第二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怨气候酷寒;第四句:怨景色单调。
失误分析:学生答题时对题干中的一些隐含的细节信息没有注意,要点答不全。比如此题中“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其实就是提示我们思考作答时要逐句分析原诗,每句诗句都含有不同的怨情,不能像失分答案那样含混作答。诗歌鉴赏设题中,经常有类似的题目。比如“联系全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复杂感情?”“联系全诗”意味着我们思考时要基于全诗,结合文本句句分析,“哪些复杂感情”意味着诗人的情感不只一点,那么回答时要力求全面不遗漏。
三、概念混淆,造成分析片面
例3:(宿甘露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开窗放入大江来。问题: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
失分答案:诗歌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参考答案: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失误分析:这种失分答案就是因为学生概念混淆导致了分析的片面。诗歌鉴赏题目有时候设问往往比较宽泛,比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者分析艺术技巧或者分析艺术特色,等等,而这些提法都是涉及比较宽泛的概念。上述这些不同提法其实都包含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法、表达方式等具体概念。鉴赏时若指明具体技巧类别,则必须明确作答,如问修辞手法就答修辞手法。若未指明,则必须全面考虑各个具体类别。一般是“手法看整体、修辞看局部”,而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表现手法,最后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法一般不考虑。
四、漠视注释,影响准确答题
例4:(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问题:联系全诗,请你谈谈诗人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失分答案:这首诗歌作者通过刻画了一个地位低下、生活艰难,苦衷难言的贫苦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参考答案:这首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全篇通过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诗人以其自比,借此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失误分析:为了避免猜题、押题,高考命题者避熟就生的命题意识逐步增强,于是生疏的甚至鲜为人知的诗词曲登上了高考舞台。相应地,注释也出现。命题者给出的“注释”,往往对诗歌整体把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到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上面的四点失分例子,是我在批阅学生诗歌鉴赏题过程中发现的相对比较典型的错误。针对这些错误的原因进行相应分析,然后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那么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中一定能够减少失分,得心应手了。
(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