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没写头”和“写不出”的问题
2011-12-31郑春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对于作文“没写头”和“写不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一、如何解决“没写头”的问题
学生作文(特别是命题作文)“没写头”(即无材料可写)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出的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那一方面的生活,硬要他写当然就没写头。二是有那一方面的生活内容,但由于没留心观察,或观察到了,但不会分析比较,抓不住事物的特征,弄不清事物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虽有材料,乱麻一团,不知从何下手,所以还是写不出来。
根据这两方面的原因,对症下药,我采取的办法是:
(1)命题作文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出题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经历,否则就会无的放矢。我出题的一般原则就是学生做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就不存在无东西可写的问题了。例如听了一次报告,参加了一次大会或讲演会、故事会、运动会等,就写这个“会”,题目一般定为《记一次××会》;参加了一次劳动,就写《记一次××劳动》;看了一场电影,就写观后感;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就写读后感。还有一些传统的题目,如,议论文、记叙文体裁的,每年也可适当写写。再如每学期开学,可写写假期中的生活、见闻,如《假期一日(事)》《×假见闻》等。训练学生写人记事和写景状物的能力,写这样的题目,不能搞成单纯地循环往复,不同的年级应有所侧重,每次指导写作时提出不同要求,后次比前次应有提高。
(2)题目出活些,不要强求一律,限制过死。如我校地处农村,绝大多数学生暑假里都参加了夏收劳动,写《记一次夏收劳动》,对这些同学说来不怎么困难。但是也有少数或个别同学是城市户口或因某种原因没有参加夏收劳动,这些同学对这个题目就束手无策了。所以,不如出《暑假一事》好,既可写夏收劳动,也可写其他有意义的事。也可一次出两个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挑选。
(3)提倡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为作文积累素材,打好基础。我在全班学生中开展了写观察日记的写作训练,规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写两篇。逐步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并把观察过程和结果准确地记下来。观察活动,也可以事先出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如在适当的时候,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景色特征及其变化;晴天、阴天、雪天、雷雨天、细雨天的景物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分别观察四季的景物特征及其变化;同一季节,又分晴天、阴天、雨天观察其特征;同一天中,又分早晨、中午、傍晚观察其特征。这样经过仔细的、多方面的角度的观察,就基本上掌握了我地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景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从自然地理方面找出它变化的根据,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这样,写起来,就能做到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据了。既培养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又培养了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平时留心观察并进行详细记载,写作文就有素材。以后将一篇观察日记稍作整理加工,就可成为一篇较好的作文。当然,对学生的观察日记教师要及时看,才能指导到点子上。
(4)采取多种多样的作文训练方式,如听讲整理、改写、缩写、扩写、续写、仿写,写故事梗概、写读后感等。这些方式与命题作文,穿插进行,交错使用,既进行了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又可改换口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老是搞大作文、命题作文,学生就会倒胃口。
二、如何解决“写不出”的问题
学生“写不出”,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四个问题:①知识面窄,②词汇贫乏,③不会组材,④顾虑重重。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的办法是:第一个是加强诵读训练和阅读指导。讲读课文让学生反复读,有的段落要求读熟,有的则要求背诵,特别是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要求基本上背下来。阅读课文也要求认真读。此外,报刊上的好文章、新出版的好书,也及时给学生介绍,让他们挤时间多读一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第二个是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词汇。要求每个学生有词汇本,首先把课文中的有关词语记下来,其次把课外阅读中碰到的有关词语和精彩的词句、段落也记下来。过一段时间,把所记的词语加以归类整理,丰富词汇,同时借以提高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能力。第三是加强作文指导。每次作文,在出题后要估计到学生会掌握哪些材料,教师首先设计出几种方案:这一类材料应怎样组织,那一类材料应怎样组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详写,什么略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等等。介绍几种组材方法,供学生选择。当然,老师的介绍仅供参考,不能成为束缚学生的框框。一般在出题时,老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路先写一篇“下水作文”,给学生读读,以收启迪诱导之功效。第四是详细批改,认真讲评,多加鼓励。批改原则应是“对症下药”,具体做法是“删、补、改、调、批”五个字。删,删掉重复的、多余的;补,补上必不可少的成分,使句意或段意完整;改,把不妥帖的地方改妥帖;调,把关系搞颠倒了的成分或句子调好位置;批,加必要的眉批和总批。
为了鼓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在批改中还注意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笔下留情,多就少改;另一个是因人而异,标准灵活。尽量按学生的思路去改,避免用一个框框去套。学生的作文难免有很多问题,如果按老师的思路和标准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或者提出一大堆缺点,会严重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文章不但要求通,而且要求好,让他在“好”字上狠下工夫。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标准则适当放宽、放低一点,只要求“通”就行了。总批也要适当照顾学生的基础,尽量多提优点,少提缺点。即使很差的作文,也总有几句比较通顺的话,也应当肯定,并指出比前次作文的进步之处。这样可使学生逐步克服畏惧心理,敢于大胆写作,增强前进的信心。另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每次抽几个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或面谈,进行更加具体、细致的指导与帮助,也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巴彦县康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