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员支撑技术\\支撑力对上挺能力影响之研究
2011-12-31罗利光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摘要:针对我国举重运动员普遍表现出的上挺能力较差现象,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解决上挺能力不足的办法。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上挺能力
自恢复举重比赛以来,我国原先领先世界水平的优势项目——挺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争事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举重界的同行们就挺举落后问题进行过较为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认识到我国运动员挺举中下蹲翻的能力较强,主要是上挺能力较差。最近十年间许多专家学者对提高上挺能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过大量的分析研究,目前上挺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没有根本性改变上挺能力落后的状况。笔者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训练实践和探索认为:上挺能力较差,除了上挺中的预备姿势、预蹲制动、上挺发力、两臂上送的路线及上推能力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决定最后试举成功与否的两臂夹肘能力、支撑技术、支撑力等因素直接有关。现将笔者的看法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究,希望我们的教练员能引起重视,并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对策,提高运动员的上挺能力,提升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竞争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5年浙江省青少年举重男、女甲组运动员82人(男甲49人,女甲33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临场观察统计资料分析法、运动训练学基础理论分析法。
二、分析讨论
笔者对浙江省青少年举重男、女甲组运动员的挺举比赛中上挺失败次数作了分析统计后发现:在挺举的试举失败中,翻铃失败只占20%,上挺失败就占80%,其中运动员在上挺发力后,杠铃上送的高度充分的约占59%。试举失败主要是由于杠铃前抛,使支撑到不了位,导致杠铃前掉;或者是杠铃上抛路线虽合理,但由于两臂夹肘力量不足,屈臂支撑又撑不住杠铃,使杠铃前掉或后掉;或者是由于杠铃上抛偏后,无法使杠铃与上体构成一条垂线,使杠铃后掉;再是由于分腿支撑不合理,影响两臂支撑等等情况。
浙江省2005年7月15日至21日举重男女甲组运动员82人挺举比赛中试举失败次数统计结果:男子组——翻铃失败11次、上挺失败46次、上挺发力后杠铃上送高度充分27次、上挺发力后杠铃上送高度不充分19次;女子组——翻铃失败6次、上挺失败23次、上挺发力后杠铃上送高度充分14次、上挺发力后杠铃上送高度不充分9次。
(1)造成试举失败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原因之一:是支撑技术不合理。观察中发现,有的运动员在上挺发力后,两臂过早用力,导致杠铃上升路线偏前,造成支撑时撑不到位,杠铃前掉;也有的运动员在上挺发力后,抬肘过高,使杠铃上升的路线偏后,转肩和两臂夹肘又不及时,同样也造成支撑时撑不到位,杠铃后掉;还有的运动员下肢分腿支撑技术掌握不合理,前后出腿不平衡,造成掉铃。正确的支撑技术应该是:在上挺发力后借杠铃快速上升的瞬间及时转入下蹲分腿,同时两臂要以举肘为主,当伸臂将杠铃举过头时,两肘上举的同时转向头两侧将杠铃向头上方举起,在两臂完全伸直与上体构成一条垂线时,锁紧两肩,牢固地支撑住杠铃,同时完成下蹲支撑。
原因之二:是支撑力薄弱。观察中发现,一部分运动员上挺发力后,杠铃上抛高度与路线、下肢的分腿支撑动作比较合理,杠铃和肘关节又同时到达肩关节的同一垂直面上,且只能做出屈臂支撑,无法做到直臂支撑;也有一些运动员虽做出直臂支撑动作但支撑不住杠铃;更有少数运动员两臂根本不敢去支撑杠铃,等等。笔者觉得,这主要是由于支撑力薄弱所致。
(2)改进支撑技术的有效手段。颈后挺和颈前架上挺练习。训练的第一阶段:强度控制在60%~70%,每组3~5个,共做8组,目的是改善臂腿的协调能力,建立正确的支撑动力定型;训练的第二阶段:强度控制在70%~85%,每组3个,共6~8组,目的是巩固和熟练正确的支撑技术动作,改善肌肉的能量供应。在安排练习时要注意一般先练习颈后挺,当颈后挺比较巩固和熟练后再练习架上挺,直到两个训练手段都巩固熟练后再交替安排。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训练时期的不同需要来选择训练手段。
(3)提高支撑力的有效手段。
①架上挺举支撑。练习方法:杠铃放在比练习者略高的架子上,练习者两手用挺举握法握杠,两脚站在杠铃下,直腿提踵,然后身体下潜并迅速前后分腿,同时两臂有力夹肘将杠铃支撑住,锁紧两肩,再平稳收腿,支撑2秒~3秒后放下杠铃。练习的目的是提高支撑力量和改进支撑技术。练习强度可大可小,根据练习者的训练水平确定,强度大的可达挺举成绩的115%,甚至更高。一般情况下强度控制在挺举成绩的80%~110%之间,每组3~4个,共6~8组。
②颈后借力推。目的是提高两臂的夹肘力量和夹肘抬肘技术。此练习强度控制在每组勉强能做3个或4个的重量,定住做4~6组。
③颈后推:目的是发展两臂力量和抬肘夹肘技术。练习强度控制在每组勉强能做4个或5个的重量,定住做4~6组。
笔者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上挺训练中采用上述几种强化手段后,运动员的上挺能力明显得到提升,挺举上挺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迅速提高。笔者所带训的运动员中,许慈云,男,1976年出生,54kg级,抓举115kg,挺举140kg,获得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称号;劳伟潮,男,1981年出生,56kg级,抓举122.5kg,挺举152.5kg,获得国家健将运动员称号;张春燕,女,1981年出生,48kg级,抓举80kg,挺举100kg;邵飞飞,女,1986年出生,75kg级,抓举87.5kg,挺举115kg;杨磊,男,1989年出生,62kg级,抓举125kg,挺举155kg;林婷婷,女,1991年出生,69kg级,抓举90kg,挺举110kg。以上运动员,都是接受过上述训练手段的受益者。
三、结论
①上挺的支撑技术不合理,必定会影响上挺能力的发挥,应重视支撑技术的训练。②上挺的支撑力不强,同样会影响上挺的成绩,要重视支撑力的训练,提高挺举支撑力,并使支撑力至少能超过上挺重量的10%以上。
(上虞市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