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31王晓燕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培养一线劳动者的摇篮,职校以往更致力于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顺应新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创造者除需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十种素质:自信、情感、勤奋、勇敢、好奇心、兴趣、质疑、动机、热情、紧迫感。好奇心、兴趣、质疑与创新意识的产生紧密相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1)注意激发并升华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一种天性,与生俱来。传统的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注重激发其了解为什么的好奇心。这使许多人丧失或减弱了对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一切创新之源。历史事实证明,几乎所有的发明家对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好奇心,而正是由于对事物的好奇,才使他们提出了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问题,并因此萌发了创新意识。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要适时加以引导以促进其升华。职中专业课教学应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产生。
(2)注重专一兴趣的培养。兴趣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事物,研究某对象的心理特征。兴趣可促使一个人善于发现并思考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兴趣人人都有,一般人的兴趣会随着时间、地点、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年轻时好动,年老时爱静,说明兴趣具有不稳定的一面。广泛而不稳定的兴趣会使人变得朝三暮四,难以形成明确的创新意识,只有专一的兴趣,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会对创新意识的产生起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着力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的同时,还应结合各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专一兴趣。
(3)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所谓质疑就是对习惯、传统、专家、权威产生怀疑,进而具体地提出疑问。简言之:质疑就是怀疑。质疑可以促进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活动的进行。一个人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就会潜心研究这方面的知识,进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释疑过程中产生创新。所以质疑利于创新灵感的产生。有些教师不喜欢学生质疑,认为学生的质疑是胡思乱想,是对教师、对知识的不尊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养成盲目崇拜书本、依赖教师、不善质疑、不敢发问的不良习惯。事实上,教科书并不能100%反映真理,教师也非万事通。一代画师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希望人们不要迷信他,应在学习他时走自己的路。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使创新由“设想”转变为“现实”,必须有创新能力作为支柱。创新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工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
(1)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每个人都希望一举成功,但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在成功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领悟其真谛并落实于行动却是很难。创新者要有承受失败打击的能力,要能勇敢地面对失败。爱迪生对失败的评说是: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于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会知道做好工作的方法是什么。在勇敢面对失败的同时,还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活动不会一帆风顺,爱迪生发明电灯只为寻找合适的灯丝,前后就试验了上千种材料,而灯丝不过是电灯许多部件中的一个。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要培养其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一味表扬,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工作能力的培养。这里的工作能力主要指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信息可以帮助创新者判别自己的想法是否属于创新,可以让创新者获取与创新有关的知识,使创新者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确保未来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看专业报刊,并督促其养成信息摘抄的习惯。帮助学生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提炼创新素材。职校生与大专生相比,优势在于技能,而技能是创新付之于实施的手段。因此职校生在校期间,应注重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比如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或学生兴趣特长建立兴趣小组,广泛开展二课堂活动,平时师生共同收集、研究信息,必要时,可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技师来校辅导,有目的地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学校也应对技能训练加强管理,建立奖励制度,加强考核,形成师、生、校三位一体的创新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3)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不懂、不会、不能保护创新成果,是创新者的悲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搞创新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和承认创新者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更是为了形成一个人人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创新者的行列。
总之,勇于创新是现代劳动者应有的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立足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