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1-12-31陆秋华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阅读分为朗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等六种阅读方式。笔者以小学第一学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从朗读、诵读、默读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相关阅读能力的思想和方法,指出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应该做到“形分而神不分”,多从培养阅读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乃至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能力要求
阅读,是语言类课程学习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项学习目标和能力。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就是指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包括朗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等六种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之后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亦提出了学习和掌握朗读、默读、诵读等三种具体的阅读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方法异同
高效教学日趋精细化。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明确朗读、默读、诵读这三个不同阅读方式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条件来使学生获得这些阅读方面的能力。
(1)三者概念。朗读是一种通过眼、口、耳、脑并用的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是通过眼、脑并用的无声活动。诵读是通过眼、口、耳、脑并用外加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具体形式可以分为念诵和背诵。
(2)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朗读、默读、诵读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都是以无声文字为原料,以脑为基础加工方式所进行的一种活动。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默读无声,文中情感暗自体验,以追求读速为先。朗读有声,读速中等,以普通话的准确流利和表现一定情感为先。诵读中念诵有声亦有神,在普通话准确流利基础之上以深刻表现文字内在情感为先。诵读中背诵有声有神亦有态,在将文字记忆的基础之上以深刻表现文字内在情感为先,是演讲的重要基础。
三、培养理念
综合三个概念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笔者按照自身的理解在教学实际中将朗读、默读和诵读的教学进行重新的排序:默读、朗读、诵读。
(1)无声似有声的快速默读。默读是一种仅仅通过眼和脑将无声文字在心灵内部进行加工的快速读法。优点在于读速快(阅读一般读物时可达每分钟300字以上),无影响(在阅读中因为不发出声音因此不会打扰到其他人),时间长(因为不通过口、耳,所以在阅读中耗能较少,不易疲劳,能够延长阅读时间)。缺点在于由于不通过口耳,所以在文字的准确读音与准确辨音上起不到作用。默读是其他阅读方法的基础,主要适合于语文学习中的课内自读文章和课外的读书看报、资料查阅、上网冲浪等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默读能力培养的时候要求学生做到“三不三到”。“三不”是指默读过程中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这主要是阅读形式上的要求。“三到”是指眼到、心到、笔到,主要是阅读本质上的要求。眼到的意思是学生在进行默读的时候眼睛要看清楚每一个字,每一组词,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心到的意思是学生在进行默读的时候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字词义,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内在意义。笔到的意思是学生在进行默读的时候应该及时将文章的重点以及自身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标画和纪录,以求在进一步学习的时候进行明确。同时,针对学生在默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主张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正确且流利的情感朗读。如果将默读理解为一部无声哑剧的话,那么朗读就是一部有声的黑白电影。文化除了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之外同样也可以语言的形式口头相传。因此,朗读除了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之外,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培养的时候,着重于以下三点:①“正确”,朗读的时候学生要将文章中的每个字词音都读正确,例如“行”字就有两个读音,在区分读音的时候应该联系到词组和句意,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朗读;对于重点的字词应该用“重读”进行体现,以更好地突出句子重点。例如“我们是社会主义接班人”一句中,学生可以对“社会主义”一词进行重读,以明确和突出主义的性质;在每句话或每段话的结尾,学生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停顿,以使每句话之间清晰,各段落之间分明。避免将几句话混成一大长句,增加听者理解文章的难度。②“流利”,朗读的时候在学生在正确辨音和处理好重读停顿的基础之上,将整个文章读的一气呵成,干净利索。③“感情”,朗读的时候在学生能够正确和流利的基础之上,对于文章内在的情感要把握到位,也就是要把文章读“活”。“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说阅读中对于“正确”和“流利”的两类要求相对客观还有据可查的话,那么所谓的“语气”就相对主观了。在朗读中对于文章内在“感情”的体验与表现除了在一些具有明显感情色彩(如喜怒哀乐等)的文章中能够比较容易达到之外,对于那些具有复杂情感(忐忑、担忧、无助、空虚,或者是文章创作时代中的观点与现代观点有出入)的文章是不容易达到的。好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文章难度较小,教师对于体现文章“感情”方面的教学实是未雨绸缪,主要是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3)理解后内化的“表演”诵读。简要地说,诵读是建立在朗读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表演性质的阅读活动。如果说朗读是学生借助课本一边在体验一边在表现的话,那么诵读就是学生在体验并内化文章之后的一种借助于书本或脱离书本的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表演,要求全身心投入,仿佛文章作者现身一样,是演讲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念诵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揣摩文章内涵,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之中,以作者代言人的形象通过语言辅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将文章立体地表现出来,感染听众的情绪,使其印象深刻。例如,在表现愤慨情感的时候,可以加以锁眉抿嘴的面部表情和挺胸握拳的肢体动作。
在培养学生背诵能力的时候,教师完全超越了以往对于背诵仅仅只是要求对文章进行简单“记忆”的低级层次,而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结合念诵的要求,将文章内涵进行表现,类似于影视表演中的演员背台词。唯一的区别就是台词的内涵大多较为复杂,而小学一二年级中所学到的文章大多比较浅显。用高深的方式来表现浅显的内涵,更多的也是基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学生对于文章情感表现内在需求的一种考虑,为今后学生进行独立的演讲、辩论等打下方法基础,意义深远。
以上是笔者在小学第一学段中对学生阅读能力中的默读、朗读、诵读三项具体内容进行培养时的一些指导理论和具体方法。严格来说,虽然我们人为地将阅读分为六种形式,但是这六种形式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到一定的层次之后,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存在什么六种形式之分了,而是融会贯通与综合使用。因此,在明确了这样一个远景目标之后,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时候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多采用一些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从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上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如此这般,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质量也将能够更加科学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杨杜娟.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