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2011-12-31吴东林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刚开学,学生的学习“食欲”旺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胃口”变得越来越差。过了期中考试后,不少学生已经“厌食”,个别甚至趴在课桌上“绝食”。心理学表明:完成一件枯燥的事情,需要意志来支撑,如果缺乏心理需要,就不可能一直高效地维持。其实,学生天生都具有许多心理需要,只有激活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让他们越学越有劲。也许,有人认为人文性的学科具有表演性,可以上得生动活泼。那是一种误区,数学教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教师只要下工夫,同样能挖掘出许许多多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内容,从而激活学生的心理需要,演绎出高效的数学教学。
一、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人都具有好奇心的本性。它是用之不竭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教育者应该不断地创设好奇心的情景,激活学生沉睡的好奇心,让学生欲罢不能。利用好奇心作为教育的支撑点,就找到了学生求知欲的一个源头。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内容,以崭新的面目和新颖的内涵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非探索真相不可,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广泛收集资料,都能找到相关的趣味数学故事。用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诱学生探索新知识。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前,就可用一个阿拉伯数学故事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从前,有个阿拉伯国王问宰相要什么赏赐。宰相说,取一个64格的象棋盘,第一格上放一粒米,第二格上放二粒米,第三格上放四粒米,依此类推,一直放到最后一格,把这格中所有的米赏赐给我就行了。国王笑着说,怎么只要这一点赏赐,宰相太客气了。来人!到仓库里去拿这些米给宰相。几天后,管仓库的官员急急忙忙向国王报告,经过计算,就是把国家所有的粮食都放进去还不够。国王听了差点昏了过去。同学们,这些米到底有多少呢?这就要用“乘方”知识来计算。本来干巴巴的有理数乘方,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激活了学生对“乘方”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教了乘方的“厉害”,从而为探索学习乘法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把握学生的趣味需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死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趣味需要,实现由学生害怕学习到乐于学习的转变。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就数学本身而来说,也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把原本应该生动的数学教得枯燥乏味,甚至令学生望而生畏,应该说是教学者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的真谛。所以,教师的重点应该是精选知识,然后加以“包装”,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趣味需要,诱导学生津津有味地消化和吸收。数学教学的趣点就像个宝藏,只要挖掘,就可开发出无尽的趣源。
(1)巧用富有形象的词语激活学生的趣味需要。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富有想象的生动事物敏感。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活化成形象化的语言,寓抽象于具体,引诱学生浮想联翩。选用简洁具体的词语或采用修辞方法,都能满足学生的想象,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效果,获得高效教学。例如:在讲解不同三角形的“高”位置时,就可用这种方法。“你瞧,三角形的高,真像个魔术师。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三条高都乖巧地站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演变为直角三角形时,二条高就淘气地隐藏在直角边上;更为滑稽的是,摇身一变为钝角三角形时,二条高就逃到三角形的外部。下面,就让老师分别画出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如果照本宣科,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激活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需要,提高了教学效果。
(2)巧设数学情景激活学生的趣味需要。教师巧设数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有利于学生借助情景想象。例如:在讲解“形状和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如果直接把“相同周长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又大于长方形” 的答案塞给学生,那么学生由于没有思维的情景,就只能死记硬背。如果把这个结果融入到数学情景过程中,就能激活学生的情景思维需要。阿凡提给巴依老爷养兔子,兔子越来越多,兔圈不够了。吝啬的巴依老爷不愿增添栅栏,却要阿凡提扩大兔圈的面积。如果阿凡提能办到,就付二倍的工资,否则一毛不拔。聪明的阿凡提把兔圈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面积扩大了一些,容下了增多的兔子。后来,兔子的数量更多了,兔圈又不够了。巴依老爷却要阿凡提扩大兔圈的面积。如果阿凡提能办到,再付二倍的工资,否则不付任何工资。聪明的阿凡提把兔圈由正方形改为圆形,面积扩大了一些,又容下了增多的兔子。阿凡提又得到了二倍的工资。由于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数学情景中,学生就可以在生动的情景中,充分想象,充分思维,从而在趣味中掌握数学知识0f197d0e740e4f625ebfc866a6eab6d215dd27e5f429d45774250a52231c263d。
(3)巧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趣味需要。复习“四边形和特殊四边形的关系”时,可播放一段惹人喜欢的多媒体课件。画面里滚出一个中间套有淘气娃的四边形,并配有“我是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的话语。同学们请看,只要“对边平行”,我就变成平行四边形,淘气娃同时抖一下身子就演变为清秀的平行四边形。同学们再看,只要“一个角是直角”,我就变成矩形,淘气娃同时扭动了一下身子就演变为端庄的矩形。最后,请看,只要“有一组邻边相等”,我又变为正方形,淘气娃同时收缩了一下身子,立刻又变成正正方方的正方形。动态多媒体深深吸住了同学们的眼球,在趣味中欣赏活泼的多媒体的同时,看清了一般四边形演化为特殊四边形的过程,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4)巧演实验激活学生的趣味需要。在教《等式的性质》时,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掌握等式的性质。老师从口袋里摸出十粒相同的糖,在天平两边的称盘里各放五粒,发现是平衡的。在天平两边的称盘里,同时拿掉三粒糖,发现太平还是平衡的。在天平两边的称盘里,仅在一边放上或拿掉二粒糖,那时天平失去平衡。通过实验可以形象地得出: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这样,通过实验演示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三、把握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初中生具有天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绝活”,赢得别人的夸耀和肯定。有益的数学活动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还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够演绎高效的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数学问题,力争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感。
(1)在实践操作中验证数学原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验证了数学原理,获得了成功的快感,完成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时,加深了对数学原理的体会和理解。例如:为了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断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让学生准备剪刀、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和纸板。首先,在两张纸板上,分别画出两只相同大小的角,然后用直尺分别画出对应相等的两条边,连成两个三角形。最后用剪刀剪下这两个三角形,并合在一起,学生就会发现两只完全吻合的三角形,从而验证了“边角边公理”。用类似的方法可验证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断定理。虽然操作难度不大,却能获得较有趣的“二合一”的结果。几乎每个学生都取得了成功,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
(2)在实践操作中应用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学生自豪地说,我会应用数学时,那时的知识就得到了升华。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我就带领学生测量周庄古镇宝塔的高度。方法一:先竖好1米竹竿,然后用卷尺分别量出竹竿和塔影的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很快算出塔高为26.7米。方法二:寻找测量点,用量角器量测出塔尖和测量点之间的直线与地面的交角为30°。由于塔身和地面是垂直的,只要量出测量点和塔基的距离,再利用三角函数就可轻易地算出塔高是多少。结果算出为26.9米。后来,同学们到旅游景点上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宝塔的高度为26.8米。此时,学生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昆山市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