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011-12-31雷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摘要:重庆斥巨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未来五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缺口将达到80万,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能“零距离”上岗的高职毕业生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重要性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投资3 000亿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培育8条产业链,实现一万亿元销售收入。同时依托“整机+配套”的笔记本电脑发展模式,“贸易+结算”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制造+研发”的产业链延伸,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一、社会需求和高职毕业生现状
新年伊始,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发布消息,我市未来五年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人才缺口达80万人,其中电子制造业70万人,软件及服务业10万人。在劳动力结构中,初级(农民工)占10%,中级(中职毕业生)占50%,高级、技师、高级技师(高职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占40%。而现阶段的高职毕业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实践能力不强,理论水平不高。高职生特色应该是自己的动手能力,而目前我市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如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实训基地有限,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很好地进行动手实践,甚至基本的焊接技术都不过关,企业需要二次培训方能上岗。而要从事产品开发等技术领域,又没有相应的理论水平。
(2)对工作现场了解不够,对工作期望过高。很多高职生都觉得,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些大型企业如海尔、富士康等,毕业生跳槽的事也时有发生。
一方面是大好的机遇,一方面是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那么应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又如何使学生能在企业安心工作?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最佳选择。
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建设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才能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同时,企业员工也需要继续学习,考虑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较大,因此,可以考虑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建立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共建、共享、共赢。
(lLot3Cv+A3+9yZGqLsMzaw==1)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融入企业环境中,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学生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生产工艺流程、岗位操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亲身感受现代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也巩固了专业思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实现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
(2)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延伸。由前述可知,电子产业人才缺口巨大,每年将有十几万的新人加入这个行业,如何让这批人尽快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价值将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而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承担相应的培训任务,由学校出师资进行培训,减轻了企业人才压力与风险。同时,学校则成为基地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到基地,直接参与基地的生产、产品开发、管理等工作,并同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密切结合,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好,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3)解决家庭困难学生后顾之忧。基地具有双重组织形式,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基地对外是企业,对内是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既是学生,也是企业的一员。学生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都要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维护企业的形象。企业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报酬,按企业员工的标准,同工同酬。
(4)培养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一直很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示范建设期间每年暑假专职教师都会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一个月。但这样收效甚微,因为时间太短,企业注重自己的生产效率,最终教师很难得到实际操作机会,这也导致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而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不但可以进入生产现场锻炼,而且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兼顾,也乐于参加这样的锻炼,这样的环境中教师锻炼的效果当然更好。
(5)降低办学成本。由于一般实训基地的非生产性,其配备的教学型设备利用效率低,维护保养再不到位,就导致很多设备达不到实训要求,甚至提前退休。而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是专用于生产的,利用效率高,维护保养以及维修及时、到位。另外,一般实训基地的设备不能不断更新,巨大的投资在几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设备,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实训效果就大打折扣。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于生产设备的不断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设备的先进性,又由于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开展职业培训就不用承担多少成本,从而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社会办学成本。
建设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基础上,为了使基地能长期持续发展,保持好校企间良好合作关系,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在其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教学性、生产性、实践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要遵循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功能建设多样化原则。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作用,积极组建富有战斗力的实训基地建设团队。为了使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解决好企业生产任务与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建立起长期性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训基地建设具有长效机制,真正成为培养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技术人才的基地。
总之,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毕业生,利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大好时机提升毕业生素质和学校品牌,是时代赋予重庆高职院校的一个良好机遇。
参考文献:
[1]薛建荣.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
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