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探微
2011-12-31张茂发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其实就是知识和科技的竞争,时代的主题就是创新。为社会培养各种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大胆地进行质疑,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没有探索的发问,就不会找出和发现问题,也就没有解答疑问的过程,和解疑后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大胆怀疑、设想。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可从生活出发大胆设疑引导学生质疑,如“我们在吃馒头时,嘴里是否能感觉到甜味?”学生就会围绕教师的问题想到: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出现甜味是不是由于口腔有消化作用?再如在回答讨论题中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一餐为例,或某种食物为例,引导学生说说那些吃下去的东西是如何被消化的,这些东西怎样才能被我们人体吸收,或者让学生去分析为什么有些病人不能吃某种食物等等。这样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去大胆质疑,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在学习过程中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民主教学的思想,营造一种宽松、活跃但不失严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可以平等参与,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对话”、在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强调“对话”、在民主亲密的氛围中深化“对话”,学生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就一定会迸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不会感到拘束,才能大胆去探索,去创新。“对话”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亲密、和谐的氛围,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向对方敞开思想,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主动交流。“对话”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基础和潜能。要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输出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问,学生问的多向互问互答形式。它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的特征,使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人们周围的生物》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什么是生物呢?(展示树林图片)当我们徜徉在这样一个幽静的树林中,脚下踏着湿润的泥土,感受着清新的空气,触摸着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阳光,聆听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我们想问泥土、空气、阳光、水是生物吗?(请学生回答)。你知道在你们周围有哪些是生物吗?泥土、空气、阳光、水等被称为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学生回答)。也许有同学又要问了:什么是有生命呢?作为生物会表现出哪些生命现象呢?让我们欣赏完大自然的几个精彩片段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展示含羞草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含羞草。用手碰碰含羞草,它会有什么反应?(请学生回答)。(展示光合作用、狮子、甲壳虫视频)。下面我们要看的是针鼹,一种卵生的,却能哺乳的奇怪的动物。(展示针鼹、荷花、种子萌发、蝌蚪发育、仙人球视频)。这样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共性,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进一步熟悉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注重实验教学,提升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都喜欢上实验课。而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还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问题研究的实验方法,为学生自己进行生物探索和创新奠定基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实验时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想要去尝试。教师不应该压抑学生的好奇心,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从不同的空间和方位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以拓宽思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索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亲自动手去做,引导学生对探索结果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血液的循环》,教师让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变化时,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若干毫升,再制取不凝固的血液。方法是,取少量鸡血,把血液装入杯子内,立即用竹筷搅拌杯内血液,搅拌6分钟~10分钟后,竹筷上便缠有一团团的丝状物,把竹筷上这些丝状物质去掉,继续搅拌,直到再没有丝状物在血液中出现为止,这样制得的血液就不会凝固了,可以供做实验用。再将血液分成两份,分别倒入两只量筒内。①把制得的氧气通入血液中,可观察到量筒中的血液有气泡生成,紧接着血液呈现出鲜红色。②向另外一只盛有血液的量筒里通入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结果我们发现当二氧化碳气体进入量筒中的血液里后,血液瞬间变成了暗红色了。让学生思考:①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②什么叫血压?什么叫舒张压?什么叫收缩压?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不能拘泥于定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教学。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潜力都激发出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索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找到更好、更有效的方法。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