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011-12-31孟英梅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当前,中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这反映了当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家庭、学校、社会“三管”齐下,在学校教育的环节,应注重心理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情感因素。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东西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学生作为社会一员,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习惯,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氛围以及个体之间交往的作用而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三管”齐下,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勤勉的品德作为共同任务,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培养、指导和训练子女良好品德的摇篮,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悉心培育。父母应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又要有意识地指导子女干好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勤劳刻苦的良好品德。
  要通过了解社会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在社会教育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接受社会的各种信息中学会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自觉地学习先进人物,并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和正确评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是主导,因此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应突出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成功的正确态度,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心理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教师既然是教育工作者,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心理医生”,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暗示规律,加强心理教育,给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暗示和心理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美化环境,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对事物发展来说是必要的。良好的与教学氛围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全面鞭策和促进作用。如积极开展校园美化建设、教室布置及板报评比、学生书画美术作品展等活动,通过上述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使学生的心理受到熏陶,情绪得以调节,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学生的人格是沿着由低到高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在人格教育中,我在遵循主动性、开放性、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充分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学生不论表现与成绩好坏,我都尊重他们,真心关爱他们,以心换心,并认真研究与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重塑信心,从而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在积极奋进的心理氛围中健康发展。
  三、挖掘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升华学生的人格
  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课堂教学,主战场还是在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自身的目光、语言、动作影响学生。我在教学中经常用信任、鼓励的眼光看学生,并且目光具有广泛性,每一个学生都会感到我温暖的目光时刻沐浴着他们,于是许多从前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慢慢地鼓起表达自己见解的勇气。我除了用科学、严谨、简洁的教学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外,还非常注重师生之间非教学内容的交流,我经常在课外对学生进行语言暗示,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用恰到好处、轻重适度的动作暗示,让学生从中受到感动和启发,从而改掉了不良的行为,培养了健康的品德。如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正确时,我会朝他竖起大拇指暗示他:你真棒!学生上课瞌睡,我会轻轻走到他身旁抚摸或轻拍,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羞愧,从而集中注意力。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作业创新。单纯用讲道理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行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作业布置的创新上。我通过实话实说、分析事例、看图说话、谈启示、谈感受等方法,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如在麦收的时候我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到田地里拾麦穗,然后谈拾麦穗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这次劳动太辛苦了,充分认识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家长挣钱的不易,表示以后要勤俭节约,有空多帮助家长劳动。有的学生说:拾麦穗虽累,但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为自己将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认为,非智力的情感因素对人的成长和事业成功有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做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要做到有真实情感,对客观事物爱憎分明,不搞“空对空”。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我忠实的朋友,对学习进步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表扬,激发他们奋进,对近期学习退步的学生,我会及时跟他们进行个别谈心,对症下药,帮他们进步。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我们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化教育学生,用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三管”齐下,并突出抓好学校教育,就能使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全面地发展。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身为教育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卢龙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