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低效分析与对策
2011-12-31施林丽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摘要:教学反思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素养的薄弱。一堂课下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怎样写反思,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反思;低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需要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思和总结。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林崇德教授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意识到这一点,把教学反思作为备课中的必要环节,要求课前必备,课后必思。但在“教学反思”的热潮背后,存在种种低效反思。教学反思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素养的薄弱。一堂课下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及写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少教师这么说:“教学反思,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确不容易,因为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再是单纯计算这堂课老师讲解、传授了多少知识,教学反思也极其重要。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洗心革面”,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塑造自我,以新的面貌实现教师思想的根本转变。不但备好课,讲好课,还要写好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写教学反思要抓住反思的关键,为提高反思的有效性,要抓住四个关键点。反思对象: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反思问题:这些行为适宜还是不适宜;反思重点: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反思结果:对适宜的行为做出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发展,对不适宜的行为找出问题,在实践中加以调整。
三、低效反思的原因
教学低效反思的原因有很多,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首先,有些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满腔激情,思想上对教师的崇高历史使命认识不足,没有胸怀理想、充满激情,没有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价值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没有把教学反思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要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重视在实践中反思,让教学中的瑕疵转化为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重视在读书中反思,让书成为精神升华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和科研成为生长教育智慧的契合点。其次,好多老师备课后,尤其是完成每天教学任务后,还要面对一大堆作业,还有家务、小孩、老人需要照顾,身心疲惫。如果写反思,往往一些反思就流于形式,而且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消极的反思。
四、低效反思对策
(1)杜绝假反思。一些地区十分重视教育,各地方领导把教育当经济一样抓,甚至更注重教育管理。对教师,对学生条条框框很多,尤其是一些寄宿制学校,白天要备课批改作业,晚上还要值班辅导。除了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搞科研,投入大量的题海。每节课后的反思就成了一种任务,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或把教学反思当做表现工具,片面追求数量。这一现象反映出很多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任务层面上,对它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真正重视,只是应付了事。这种应付了事,盲目追求数量的假反思,显然背离了学校将教学反思作为一项管理举措的初衷。要逐步减少假反思,首先要教师自发意识到教学反思的意义,学校可营造全员注重教学反思的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从数量上评价教学反思的成效。可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弹性,在时间上留一定的空间,在注重质量上多下工夫。只有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动力,自我专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使教学反思逐步成为教师自发的反省,才能使教学反思步入正确的轨道,真正为个人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形成发挥作用。
(2)避免浅反思。借鉴了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有的妙笔生花,但大多教学反思的内容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或者就是课堂小结。这些内容严格来讲课前就应该明确了,不是课后反思的内容。有的就是一些大而空的话,“要注重启发”,“要注意师生互动”,“多提问”,“注意板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这些词高频率出现在教学反思中,其中许多就是新课标的要求。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仍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好像跟新课标搭上关系反思就深刻了。用这种空洞的反思来解释教学过程,其作用可想而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唱高调。这种现象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百害而无一利。每天,每个人都在重复众所周知的道理,教师自身没有提高,学校成绩不易提高,教育水平不易上升。解决的方法是,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并能灵活运用于专业,用学术的眼光看教学,用学术的眼光做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解剖教学各个环节,反思到教学各个环节中,逐步改善,最终达到提高。
(3)合作反思。有的教师每天忙于备课,改作业,做学生工作,搞科研,很少与同事交流教学中的得失。这种闭门造车,往往会故步自封,难以提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少了旁观者,就很难“清”了。教学行为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觉,有些自己觉得很困难的问题,在思维的撞击中将茅塞顿开,迎刃而解。若一意孤行,将会举步维艰,陷入僵局。
教学反思的形式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个人反思,还有集体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等形式。除了自身反思之外,我们还要多寻求机会与同事交流,一起反思,探讨教学环节的处理,争取机会与专家的观点碰撞,然后重构自己的反思点、反思内容以及反思的角度。学校也可多开展课堂诊断、公开课等活动,以这些形式推动集体反思。
对于教学反思的低效的解决刻不容缓,这需要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抓住学生多元化的反应,重视教师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教后反思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努力开发教后反思的文本资源,变“要我思”为“我要思”,“假反思”为“真反思”,“浅反思”为“深反思”,“独立反思”为“集体反思”。这样既深刻又开放,既主动又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成为教学者、研究者。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