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莺”的故事
2011-12-31钟欣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在中国,在世界,作为一个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师,周小燕闪光的名字和同样闪光的艺术生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艺术开拓者形象。“周小燕”这三个极平凡的汉字,谱写成了全中国最富于歌唱意义的名字之一。
以“中国之莺”而驰名海内外的周小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六十多年来,周小燕教授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歌唱家首先要唱好中国歌
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这是周小燕教授一贯强调的原则立场,她不但自己严格履行,还教导学生认真去做。
她始终认为:学美声,就应当学习西方人是如何用科学的发声技巧为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服务。因此,在周小燕教授的课堂上,她总是特别要求学生多唱中国歌曲。在教学中,她也总是结合自己的演唱体会,逐词逐句地讲解中国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民族美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有一次,周教授的一个学生在一次音乐会上连续唱外国曲目,只是在加演的时候唱了一首中国曲目《长江之歌》。周教授知道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他:“中国人为什么不把中国歌列为音乐会正式曲目?”每次音乐会必须演唱中国曲目,已经成为周教授班上一条不成文的“班规”。为了使学生唱好中国歌,周小燕教授多年来潜心研究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努力遵循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贯讲究“字正腔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美学原则,把美声唱法和民族语言结合起来,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
看到中国的歌剧事业迟迟未能走出低谷,看到我国自己培养的歌剧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纷纷外流,作为中国声乐界的一名教师,周小燕教授深感责任重大。1988年,周小燕教授不顾71岁高龄,亲自挂帅出任艺术总监,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为所有有志于歌剧事业的演员、指挥、导演、作曲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天地。
为祖国,为艺术,我一天要当几天用
周教授常说,对她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为了祖国为了艺术,她一天要当几天用。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周的课时,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排得满满的,从来没有什么节假日。除了班上固定的学生之外,经常还会冒出一些慕名而来、登门求教的“编外学生”,只要精力允许,她总是愉快地安排好时间,满足他们的求学愿望。
有人劝她,要注意身体多休息,可她觉得学生就像一件产品,做老师的要一丝不苟,精心加工才行。因此,她宁愿自己少睡点,教学上没有半点马虎与松懈,一定要让学生完整掌握授课内容,扎扎实实提高、进步才行。“一个人被社会所需要,被人民所需要,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内心是十分充实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会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为人民付出了多少。”周小燕教授如是说。
除了处理好歌剧中心的大量事务及完成好教学任务外,周小燕教授常常挤出时间应邀去外地讲学。前些年,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她在腿上打着钢钉,只能以躺、坐为主的情况下,亲自执笔撰写讲稿,终于完成了洋洋40讲有关声乐知识的电视专题讲座稿。在写稿和拍片的漫长日子里,她一次次地克服了虚弱的身体带来的种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录像时强灼的灯光所造成的头晕目眩。整整一年的时间,为了电视片的拍摄成功,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此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反应强烈,为没有条件进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声乐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学习机会。该片后来被评为上海市高校系统一等奖,成为中国声乐教学的一套重要文献。
有人说周小燕教授心中只有学生,这话并不夸张。记得有一次,班上有学生要出国比赛,恰逢她患病住院,她就找了个借口溜出了医院,急匆匆赶回家为准备出国比赛的同学上了一课才放心地又“溜”回医院。
有人说周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很淡,此话不假。帮经济困难的学生垫学费、免费给有困难的学生上课这类事情时有发生。像支援贫困、受灾地区时她也总是倾己所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件事情。
周小燕教授对学生是关心入微的。周老师的家既是课堂,也是外地同学在上海的“家”。节假日,周教授会把他们叫到家里聚餐,减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周教授更是关心。周老师不仅对学生的生活非常关心,对他们的思想及学习要求也很严格。1983年,周老师带学生去四川开教学音乐会。有个学生当时喝多了酒,影响了演出的质量,周老师很生气。平时与学生谈笑风生,这次一声不吭,学生们知道犯错了,一个个低下了头,再也不敢喝酒了。
由于周老师的严格要求,她的学生都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地对待每一次演出。学生们通过这样认真的实践,艺术上提高得快,成才也就快。
刚踢完上半场,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周小燕教授有一句话曾引发业内满堂掌声:“我已经九十岁了,就像踢世界杯足球赛,我刚踢完上半场,我还要努力踢好下半场!”
如何在九十高龄再来踢好“下半场”呢?周小燕的回答发聩振聋:“那就是踢进两个球:一是培养更多爱祖国爱人民能走上国际舞台的歌唱家以及德艺双馨的教师,二是真正原创一部国人喜爱、能唱响世界的中国歌剧。”
周小燕:1918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周小燕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1938年留学法国。1945年起,她先后在法国、英国、卢森堡、瑞士、德国、波兰举办独唱音乐会,引起强烈反响。1947年毅然返回祖国,并任教于母校。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是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