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遂自刎”说开去
2011-12-31韩学政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知道“毛遂自刎”的人并不多。
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和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大将栗腹率兵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的长处只在外交方面,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因而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兵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曾经的慷慨激昂、千古绝唱,都成了明日黄花。
毛遂从“自荐”到“自刎”的过程,充分表明在人才使用上要用其长而避其短,确立因事用人的原则。
确立因事用人的原则是以“任务”为中心,而非以“人”为中心。因事用人原则的根本,在于将人力资源管理好。在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源资格认证体系规定了什么人可以干什么样的事,什么行业有什么样的规范,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原则。与因事用人相反,就是因人设事的用人方法。例如,不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乱安插人员,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最终影响了各个单位的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只有按照管理活动的总目标以及各个分目标的要求选人、用人,才能达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的。
因事用人的关键,在于区别人在才能上的差异。现实中,有的善于做业务工作,有的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人适合干具体工作,有的人适合管理工作,有的人适合当“一把手”,有的人适合做副职,等等。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人在才能上的差异,就会有可能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区别人在才能上的差异,重要的是认识人的性格、思维对其才能发挥的影响。社会学家按思维方式将人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践性思维的人,一种是系统思维的人。践性思维的人,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而系统思维的人是辩证地看问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比如践性思维而又爱挑毛病的人适合在一线工作,系统思维而又热情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则能游刃有余。
我们“要有识才的慧眼”,对待人才要“知人善任”,要因事用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毛遂自刎”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