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可法:让生命充分燃烧
2011-12-31余靖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至今已有近30位学者前往大洋彼岸深造。几乎所有人在学成后,又都重回母校。
吸引这些年轻人“回归”的是岑可法。
上世纪60年代,岑可法自己正是坐了7天7夜火车,从留学4年的莫斯科回到北京。再往前追溯30年,他留学法国的父亲,放弃去往瑞士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日本侵略下的战乱中国。
对信仰的追求终生不渝
热能所的年轻人将岑可法视为“偶像”,34岁的教授罗坤就是其中一人。从本科院校考入浙大,他追的就是岑可法这颗“星”,即使后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被校方挽留,他依旧决定回国追随岑可法。
“岑院士的这个团队,让我看到希望,这不仅指科研上有机会,而且是人生价值有实现的可能。无论从事哪一行,这不就是我们最大的盼望么?”罗坤说。
岑可法也有自己的“偶像”——“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这位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20世纪50年代,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这本书深深影响了正读大学的岑可法。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宿于猪圈旁,还是蜗居斗室,吴运铎都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
岑可法对事业的追求百折不挠,对信仰的追求更是终生不渝。
岑可法的童年正值日本侵华期间,全家颠沛流离,目睹生灵涂炭,深感国家强大之重要。“中国共产党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也给了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出国深造的机会。”1959年,正在前苏联留学的岑可法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然而,正当党组织考察通过他为预备党员时,1966年,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他的预备党员资格也不了了之。
1976年,岑可法再次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83年,也就是在递交申请的第24年,岑可法终于得偿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岑可法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自己的所有。2010年1月,岑可法在他75岁生日的时候,将多年积蓄的350万元捐给了浙江大学设立奖学金:“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解决能源问题,学科的发展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要从青年开始,我希望浙江大学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大师。”
把“冷门”做成“显学”
能源的清洁利用,是21世纪的“显学”。作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负责人,岑可法带领团队获得过11次国家奖,取得一百多项发明专利,在世界能源技术发展中刻下了中国符号。
但在五十多年前,这可是个冷门。当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国家选拔赴当时的苏联留学。同行者大多填报火箭制造、潜艇和自动化等尖端学科,只有他一人,选择了“煤的清洁燃烧”。负责专业填报指导的钱伟长问他原因。岑可法说,自己本科读的是热力发电,中国的电主要来源于煤,很多问题还没有国产的解决方案,研究煤虽然又脏又不起眼,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1962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岑可法回到国内,到浙江大学任教。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籍。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仅要发出声音,还要站到前沿,岑可法毕生为此奋斗。他说,国家和人民的重大需求就是我的立身之本。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几位美国同行掏出一小袋黑色泥浆似的东西,不无炫耀地说:“今后,你们国家肯定要掏几千万元来购买我们这个‘宝贝’。”
岑可法偏不信邪。他带着攻关小组日夜钻研,终于在1982年试验成功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的“宝贝”,在锅炉和工业炉窑中100%取代了油。如今,“水煤浆代油清洁燃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技术已运用在我国近500台锅炉上,每年为国家节约燃油约250万吨,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岑可法所带领团队数十年的研究推动,在中国这个产煤大国,对煤的利用不再是简单地一把火烧了——煤还可以热解气化、制油,甚至从煤灰中提炼矾、铝、铀等金属,煤渣还可做水泥,总之,煤浑身是宝。
由煤的高效利用,岑可法又联想到了生活垃圾的处理。“垃圾是被放错了的资源,为什么不用?”岑可法和他的团队研究开发了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2006年,这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生活垃圾发电技术第一个国家奖。
垃圾发电的二恶英污染问题,是个国际难题。岑可法及团队建起了超洁净二恶英实验室进行攻关。根据比利时SGS二恶英实验室的监测数据,其排放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甚至优于欧盟标准。这项处理技术被国际废弃物处置协会主席Themelis誉为当今世界五大主流焚烧技术之一。而同等规模的国产化设备,投资比进口技术设备至少要少一半。由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推广,目前国外技术也不得不把价格降下来。
如今,岑可法又带着团队开始“985”新一期重大研究计划“微藻能源”项目的研究。这是为解决石油危机布下一枚长远的棋子。
启迪思维:多教青年人想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岑可法看来,好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传授七成的专业知识,另外三成并非是有所保留,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思辨的空间。“我们不能一味照本宣科,要在课堂上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迫使他们去思考;让他们领略到国际前沿的动态,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岑可法说。
上世纪90年代,岑可法在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时,就经常告诫同学们,课本上的知识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内容,比较陈旧;而且大多只是对现象进行描述,细节和过程的解释不甚清楚,这些内容对目前的科研创新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同学们要自己去思考和钻研这些问题,争取有自己的创新想法。
“岑老师在讲课时,对课题的前沿方向谈得很多,总是会讲到国内的研究现状与国外的差距,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岑可法早年的研究生邱坤赞副教授说:“岑老师认为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成熟了,同学们自己自学也可以掌握。老师要多教些国际上知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准备研究的方向,了解他们的观点,特别是思考的方法。”
现在,在每年的新生教育周,岑可法都会为新进校的本科新生作入学教育辅导讲座。他提醒同学们,他在一堂课上讲述的内容70%是成熟的知识,剩下的部分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观点和看法,未必正确,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去辨别。他还专门为本科生总结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成才的22个方法,包括正确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指导、转变传统观念为竞争的观念、勇于创新、敢于学科交叉、即时反省、把个人利益融于国家集体利益、抓住事物本质看问题等。
周劲松教授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上专业课时,岑院士用“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来讲述科研问题。“他说,读诗要学会把握核心,这句话描述的重点只是‘雨’,那么在科研上也一样,要学会抓住重点,想问题、解决困难都是要通过攻克核心问题来达到目标。”周劲松说,岑院士教给他的这种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让他在努力成为好老师的过程中,深深受益。
冰成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岑可法常常以此鼓励年轻人努力去超越自己,超越前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骆仲泱说,在刚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在知识、学术经验、工作方法上,深受岑院士的影响和启发。即使到自己也在学术科研上慢慢立足后,岑院士科学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宏观思路的把握,还对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岑可法曾打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跑一万米有两种跑法,一种是慢跑,大家都可能到达终点,成绩不相上下;另一种是快跑,很多人会体力不支,中途退出,但也有人会继续保持速度跑下去,创造新的纪录。“年轻人要坚持快跑,勇于领先于常人。”岑可法说。
一捆折不断的“筷子”
岑可法说:“一根筷子,再坚硬也会被折断;一捆筷子,想折断就难了。”
他的科研成果引人注目,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带出的一捆折不断的“筷子”——科研团队。30多年来,岑可法培养出5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3位提名奖获得者以及20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他周围,堪称群英荟萃。
只要年轻人有能力,岑可法就一直压担子、出课题,把出国出名的机会让给你,千方百计“逼”你成才,一路上不知打破了多少“惯例”。
20世纪80年代初,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对教授来说都是稀罕事,而岑可法却跑到北京为博士生倪明江争取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煤浆会议:“倪明江有能力参加,资历不能等同于能力。”如今倪明江已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浙大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
按照当时惯例,不到60岁成不了教授。岑可法却力主打破年龄限制,纯以业务能力来考察评定资格。热能所的许多教师在35岁之前就晋升为教授,如此年轻的教授团队,在大学校园并不多见。
“岑老师帮我较早地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得以做到以前没有资历去做的事情,可以更自由地开展研究。”倪明江说,“有一些学科,常是‘领头雁’一枝独秀,老先生一旦离开,学科发展后继无人,热能所的人才队伍却有梯度,保证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樊建人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岑院士很少成为第一获奖人,其实获奖项目他都参与,而且在不少项目中是负责人,可他总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为的是让更多年轻人走上学术舞台。
2002年,有件小事曾令岑院士伤透脑筋:自己的热能工程研究所要招研究生,除了本系学生外,尚需材料、力学、低温、化学甚至农业等方面的人才,可是怎么招?他更看到了传统的导师——博士生一对一培养方式的弊端。“现在,我们强调的是跨学科交流和合作,但一对一单元式培养方法却限制了博士生的研究范围,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导师和博士生的长处,难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完成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与科研成果。”岑可法说。
为了造就高水平、优秀的工学博士,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岑可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导师群体”的人才培养新方法:以他本人和倪明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18位高水平教授组成的导师组集体指导博士生科研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能源与环境学科发展前沿,以导师群体和博士生科研团队的形式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分工合作,协作攻关。
“只有心底无私、甘为人梯的学术带头人,才可能成就一个团结的学术团队。”倪明江说。
眼见接班人一茬又一茬地起来了,欣喜使这位76岁的老人活力倍增,校园里常见他健步如飞,讨论课题从中午到凌晨也不见疲态。
岑可法:男,1935年出生。广东南海人。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62年获莫斯科包曼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工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水煤浆燃烧技术、流化床技术、煤的清洁、高效燃烧及强化传热、煤炭多联产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