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连载)

2011-12-31

成才之路 2011年31期

  九、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
  
  5.珍惜时间
  
  一个人的学校,几个年级的教学,一天下来我累得骨头都散了架。
  家里还有责任田,父母多病,我和妻子要披星戴月去地里干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忙得焦头烂额,看书写东西的时间几乎没有了,半年多的时间,几乎没有写一点东西。
  怎样解决工作、种田和读书写文章的矛盾呢?我苦恼、焦虑,肚子里每天都窝着无名火。时间,时间,我太需要时间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几个伟人科学合理利用时间的故事,触动很大。
  一个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爱尔斯金的故事。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爱尔斯金的钢琴教师。有一天,他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你每天要练习多少时间钢琴?”爱尔斯金说:“大约每天三四小时。”“你每次练习,时间都很长吗?是不是有个把钟头的时间?”
  “少不了个把钟头吧,我想这样效果才会好。”
  “不,不要这样!”卡尔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长时间空闲的。你可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比如在你上学以前,或在午饭后以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余闲,几分钟几分钟地去练习。把小的练习时间分散在一天里面,这么一来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14岁的爱尔斯金对卡尔的忠告未加注意,但长大后回想起来真是至理名言,从中他得到了好多好多的益处。
  后来爱尔斯金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他想兼职从事创作。可是上课、看卷子、开会等事情把他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完全占满了。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没有写出一点东西,他的借口是“没有时间”。后来,他突然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到了下一个星期,他就把卡尔的话实践起来。只要有几分钟的空闲时间,他就坐下来写作一段或短短的几行文字。
  出乎意料之外,在那个周末,爱尔斯金竟写出了好几篇很漂亮的文章。
  后来,他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创作长篇小说。爱尔斯金的授课工作虽一天比一天繁重,但是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短余闲。他发现每天小小的间歇时间,足以让他从事创作与弹琴两项工作。
  一个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英语学习爱好者,那么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年的零碎时间,足以攻克英语!”这就是“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最喜欢的一句话。
  李阳在中学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高三期间因对学习失去信心曾几欲退学,后来勉强考入兰州大学工程力学系。大学一二年级李阳多次补考英语。为了彻底改变英语学习失败的窘境,李阳开始奋力一搏。李阳制作了许多小纸条,写上一些英文句子,在零碎时间他就大声背诵这些句子。甚至在去食堂的路上,他也大声背诵,而不顾及其他人投来的诧异的目光。那么,零碎时间从哪里来呢?生活中永远不可避免地忙碌。一日三餐的前后,上下班的路上,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是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李阳曾说:“我特别喜欢堵车,因为一堵车,我别无选择,只有拿出小纸片来背上两句。我特别喜欢排队,因为再长的队,我都没有感觉,好像一会儿就轮到我了。”
  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李阳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一举夺得全校第二名。
  李阳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西安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当了一年半助理工程师。这一年半中,他坚持每天清晨在单位九楼顶大声喊英、法、德、日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了“疯狂英语”。
  现在,李阳创办了李阳·克立兹国际英语推广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在中国普及英文、向世界传播中文”的事业。迄今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义务讲学一千多场次,听讲人数近千万人。广大英语学习者称他为“英语播种机”。
  还有一个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故事。在人生的征途上,鲁迅不是走,而是小跑,用小跑走完了自己壮丽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
  当好友问及鲁迅的名字有什么讲究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对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赶不上天赋较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做事迅速,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鲁迅是怎样珍惜时间的呢?一是用“早”字精神要求自己,鞭策自己。鲁迅12岁的时候,在绍兴城的私塾“三味书屋”读书,老师是严厉的寿镜吾先生。当时,鲁迅的父亲正患重病,两个弟弟年纪都小,不仅需要他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要他帮忙做家务。有一天,他帮着妈妈多做了一些事情,上学迟到了,受到了寿镜吾先生的责备。鲁迅诚恳地接受了批评。他用小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个“早”字,自己时刻警惕着,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发愤读书。
  鲁迅的珍惜时间,还在于他善于“挤”。他一生多病,工作环境也很差,但他常常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才睡,到了第二天上午11时起床。这时候,他往往午饭就不吃了,一起来就开始工作,直到吃晚饭时才用餐。有的时候,因为赶着写稿,他就不脱衣服,躺在床上打一个盹儿后,起来泡杯浓茶,抽一支烟,又写作了。鲁迅先生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一生译著共50余种,在他晚年的最后10年中,出版了40余种著述。这10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赶快做,拼命干”,“要一人兼做两三人、四五人、十几人的工作”。
  读了上面的故事后,我苦闷的心情豁然开朗。
  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我们每天都只有24小时。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利用属于你的每一分钟。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轻松的,它给每个人提出的挑战也各不相同。虽然有些人起步比别人晚很多,但是每个人都能选择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让我们的时间里充满垃圾,还是充满钻石?充满小芝麻,还是充满大把金豆子?
  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财产,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才能获得成功。不论我们处于生活中的什么位置,我们都可以做出一个选择。
  从此以后,我开始合理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在干农活的时候我构思着文章,在学生自习、在校园里嬉闹、午休的时候我闹中求静地趴在讲桌上读书写东西。就这样,几年以后,靠这几分钟几分钟的余闲,我写出了几百篇教学随感文章。
  
  6.沂蒙书屋——中国很早的农家书屋
  
  我高考落榜的当天下午,坤明、闫明等童年的几个伙伴,立即杀了鸡,打了散酒来为我打气。明年再考必定胜利!干!几只酒杯碰出了串串滚烫的热泪。
  这是1980年8月里的普通的一天。对我来说是黑色的日子。
  几天后,一个严峻的选择摆在了我面前。而且正是有了这次选择,我的命运发生了影响终生的转折。
  我又站在了当年王老师站过的讲台上。
  还是当年我读书的校园,还是当年四面透风的校舍。
  村支书从大队加工房扛来一个粉碎机钢磨头,帮我绑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上。西棋盘学校的钟声又响了。
  有这样一件事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乡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派技术员到各村讲授并帮村民把地膜盖上。可乡技术员一走,村民就把地膜收起来。他们不相信这薄薄的一层塑料纸能给庄稼带来好收成,不把种子捂烂了才怪呢。
  在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度里,农民的素质教育显得多么重要。农民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农民思想农民素质的现代化。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可以使农民摆脱几千年延续下来的陈规陋习,更新观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怎样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开始探索“农民素质教育”这一课题。我利用晚上的时间,首先扫除了全村56名文盲。
  1992年冬天,在上级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我开始筹建沂蒙书屋。《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我“创办沂蒙书屋,扶山区科技之贫,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构想”,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几十家新闻单位作了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首先寄来了大批的农村致富书刊。先后共收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捐赠的书刊万余册。赠书人有九十多岁的老人,有在幼儿园的儿童。团中央书记李克强捐了书。老诗人艾青精选500册书,委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团委书记习骅等人送到沂蒙书屋。吴学谦副总理为书屋题了词。他们对“农民素质教育”的课题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1993年春节前后,正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时,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科技书刊云集到乡邮电局。仓库装不下了,我和家里人、村里的坤明、闫明他们踏着积雪,往返一趟48里的山路,用手推车推了18趟书。晚上父亲母亲帮我分拣书刊,闫明帮我登记,坤明、村支书等回复写感谢信。坤明一边写一边嘀咕:这比咱偷羊买的书多多了。沂蒙书屋的创办仅回复感谢信的邮资就花去六千多元。
  “沂蒙书屋”把一个个青年朋友从扑克场、棋局上吸引过来,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通过学习,村民的观念在改变,生活质量也在改变……
  在北大优秀师生报告会上,当学生代表得知我就是沂蒙书屋的创办者时,全场掌声雷动,会场的学生代表中有大多数曾为沂蒙书屋赠过书,还有很多与我通过信。
  人们常说,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我觉得教育更应该成为今天的经济。在各级政府空前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作用,这是中国最基层的,最贴近“三农”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农村教师的职责不能仅限于三尺讲台,引导周围的农民读书看报,提高综合素质走上致富路,也应成为今天农村教师的重要责任,学校的育人功能应该更加有效地拓展。
  (本文选自《凭什么成就卓越》,已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