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2011-12-31高艳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2期
关键词:财务报告使用者事项

高艳红

(黑龙江省创业农场水务局,黑龙江 建三江 156300)

1 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特点

财务报告将呈实时报告模式。未来的财务报告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 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如十天、半个月报告一次。以有效地解决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2.1 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反映不够

人们在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资源本身价值的客观存在,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和计量方法,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不计成本或者只计狭义成本而没有全面考虑其广义成本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损失浪费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而且使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使人类开始受到自然规律 的惩罚,从而严重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活动作为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但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对资源型企业会计问题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其专门研究。对于资源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2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不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存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可以进行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对大量非货币计量的非财务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诸如产品销售渠道、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管理能力、职员结构及主要素质等非财务信息显得越发重要。非财务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的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也是投资人、债权人等其他利害相关者分析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所必需的信息,缺少了这部分信息,他们对未来的盈利分析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就很难达到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的目标,更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揭示。因此,企业应该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作为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缺少有关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信息的披露。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少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行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估计和判断等“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2.4 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太少

现行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忽视了企业与周围环境关系方面的信息,只侧重于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兼顾经济的增长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安全、事故损失、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和计量,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而这样导致的管理成本足以影响企业今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企业财务报告中应加入经济责任观念。从会计角度来讲,较为系统地专门研究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成因

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现行的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它提供给不同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予以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模式是基于以下假设的:一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二是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事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然而,即使从决策有用观来看,由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使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基础,其信息要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为很难事先确认使用者的所有信息需求和需要的决策模型,因此使得现有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日益显著。

4 财务报告的发展模式

4.1 多栏式报告模式

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是相同的假设,暗含了所有使用者对公司业务都持有相同的看法,这导致当存在多种会计方法时,只使用一种方法并提供单一信息。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能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因此,应当引入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走向多元化信息。使用这一报告模式时要防止信息超载问题。

4.2 “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 会计 模式

预先知道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这一假设导致财务报告数据的高度综合性。综合信息最严重的弊端是阻止使用者按他们自己的需求来重新编制报表;另外,加工综合信息的过程还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与扭曲。同时,综合信息也忽略了使用者认知方式的差异,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进行盈利管理提供了空间;使信息变得不及时,并为有效审计和使用信息设置了障碍,还排斥了使用者参与编报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又提出了其他模式,如“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会计模式。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索特(G·H·Sorter)在 1969 年提出的“事项会计”(Events Accounting)理论,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索特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决策模型的情况下,会计应立足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 经济 事项的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即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信息使用者。因此,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件。据此,资产负债表是 企业 创立以来通过账户分别汇总后以余额间接表现的各种事项的报表,收益表是直接表现企业于某个期间所发生经营事项的报表。从数据处理角度来看,事项会计以“事项”作为数据处理目标,经济事项发生之后,通过各业务处理子系统进入数据库,根据各类事项的特征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实时自动处理,以期达到反映和控制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

数据库会计模式旨在提供一个数据库以便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不同明细程度的数据,它是在数据库环境中对“事项”报告模式的拓展,但与“事项”报告模式有不尽相同的取向。“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财务报表,而数据库会计模式则着重于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这时,对信息使用者的专业要求更高了,他们应该成为财务分析专家。

[1]李锡峰.浅谈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改进[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01.

猜你喜欢

财务报告使用者事项
“法定许可”情况下使用者是否需要付费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体系设计与应用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财务报告目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财政部修订印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
抓拍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