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居住区植物造景设计手法研究

2011-12-31董雅清郑理明施俊雅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年2期
关键词:变化植物空间

董雅清 郑理明 施俊雅

(杭州安道建筑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1 引言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植物造景设计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深入探讨有关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2 生态园林景观营造

在居住区营造生态园林景观,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 尊重自然。按科学性的要求在适当的位置和种植植物,使植物能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如垂柳好水湿,有下垂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适宜栽植在水边;腊梅较耐荫而有花香,可种植在居住区北向的窗下,既能适宜其生长环境,又能浓香入室;红枫弱阳性、耐半阴,枝条婆要,阳光下红叶似火,但是夏季孤植于阳光直射处易遭日灼之害,故易植于高大乔木的林缘区域。

2.2 维系生物多样性。单一结构的植物形成的生态群落结构很脆弱,极容易向逆行方向演替,其结果是草坪退化,树木病虫害增加,提高居住区植物的养护成本,因此,在植物配置中,必须保证配置树种的多样性,同时要按照植物群落的构成规律,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结构。比如乔木能为群落内的中、下层植物的生长创造较好的阴凉、弱光照的小生境条件,同时,乔木的对整个居住区的生态效益显而易见;小乔木或者大灌木等中层树可以充当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低层屏障,形成封闭的小空间,达到既可挡风,又能增添视觉景观的效果;下层灌木或地被可以丰富林下景致,保持水土,弥补地形不足。

2.3 创造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如银杏的果、叶都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挥发油成分,在银杏树林中,会感到阵阵清香,有益心敛肺、化湿止泻的作用,长期在银杏林中锻炼,对缓解胸闷心痛、痰喘咳嗽均有益处。面对松树类呼吸锻炼,会有祛风燥湿、舒筋通络的作用,对于关节痛、转筋痉挛等病有一定助益。而柏科及罗汉松科植物也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在居住区的小型活动场所周围最适宜设置芳香类植物群落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而又美观的自然环境。香樟、广玉兰、白玉兰、桂花、腊梅、丁香、含笑等都可以作为嗅觉类芳香保健群落的可选树种。形式上可采用单一品种片植或几种植物成丛种植,丛植上层可选香樟、白玉兰、广玉兰等高大健壮的植物,也是丛植的主景树;中木可选桂花、柑橘、腊梅、丁香、月桂等;下面配置小型灌木如含笑、桅子、月季、山茶等;醉浆草、薄荷、月见草、香叶天竺、活血丹等可以配在最下层或林缘。

3 四维活跃空间的营造

3.1 立面空间——顺应地势,割划空间植物空间的合理划分,应顺应地形的起伏程度,水面的曲直变化,依空间的大小等各种立地的现实自然条件和欣赏要求而定,欲“抑”则抑,欲“扬”先扬。居住社区绿地除了中心绿地外,其他大部分都分布在住宅前后,其布局大都以行列式为主,形成平行、等大的绿地,狭长空间的感觉非常强烈,因此,植物与植物配搭时,不仅要有上层,中层,下层植物,而且要有地被植物,使之形成一个饱满的植物群落。而这一群落的每一种植物,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形成一个块面效果。这样,利用植物的不同组合,打破原有的僵化空间,形成活泼、和谐的空间效果。

3.2 平面空间——线形变化。由于居住社区绿地内平行的直线条较多,如道路、围墙、居住建筑等,因此,植物配置时可以利用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线条融进曲线。突出林缘曲线变化的手法有:其一,灌木边缘栽植,利用枝干矮小、枝密叶茂植物(如郁李、金钟花、火棘、棣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的密栽,使之形成一条曲折变化的曲线。其二,孤植球类栽植,在绿地边缘挑出几个孤植球可增加边缘线的曲折变化。另外在栽植排列上运用节奏,韵律等原理渐远渐近的栽植也是构成线形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3.3 时间变化突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植物配置应该有四季的季相变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为此一个居住区内之美应该注意一年四季季相变化,使之产生春则繁花似锦,夏则绿荫暗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在居住社区植物季相的设计中,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合理的配置,达到四季有景。

4 利用植物的可观赏性造景

4.1 植物色彩的运用

植物色彩通过树干、枝条、树皮、叶、花、果等呈现,颜色深浅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例如深绿色给人以坚实凝重的感觉,使空间显得恬静安详,但深色植物过多会产生沉闷阴森感。相反,浅绿色植物能使空间产生明亮、轻快感,给人以欢欣和兴奋。植物配置时,常作深浅搭配,深色植物作为背景衬托浅色植物。

植物的叶、花、果的形态和色泽更有戏剧性的效果,红色、橙色、黄色、紫色、粉色和白色都能为植物群体增添活力和兴奋感。植物的配色一般可分为单色系、近色系、对比色系等三类。在浙江地区,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植物的季相特征较明显,植物色彩的变化还是时间和季节变化的反应,在居住区中应重视色彩的变化,使人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还能对四季的变化通过景观的变化而有强烈的视觉感受,让人产生与自然同生同息的感受。

4.2 植物造型的运用

园林植物具种类繁多,姿、形、色、味各异,各具有独特的生态特性。优美的枝态、丰富的树形、绚丽的色彩、芳香的气味为园林增添了美,给人以美的物质感受,让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许多植物以独特的外形来吸引人们的视线,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如:垂柳好水湿,适应性强,以其下垂而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色、修长的叶形、栽植于水边,就可形成“杨柳依依,柔条拂水,弄绿黄,小鸟依人”般的风韵。一些落叶乔木在秋天叶落后,其枝干也极具观赏性,有入画之感,如柿树、马褂木等。

4.3 植物文化含意的运用

千百年来,人们出于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在某些植物身上寄托了一定的情感,使某些植物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特征。如合欢是合家欢乐的寓意,万年青象征青春永驻、友谊长存,石榴寓意子孙满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象征富贵的桂花等。窗外种植芭蕉,有“雨打芭蕉”的听觉效果。而竹类由于根部易扩散,不易管理,且容易郁闭,仅用在特殊场所。

4.4 植物配置方式的运用

植物配置方式有上述的草坪、孤植树、小树林、林带、花坛和树坛、花境、绿篱和绿墙、攀援植物外,还有乔灌木的对植、以藤本植物为主的花架、地被植物等,都可以灵活动用,形成多样的配置效果。如孤植种植点要求空间开阔,有够的观赏视距,因受居住区空间的限制,宜布置在水边,从水的对岸欣赏或布置道路的转折点处;对植宜布置在入口处;丛植的树丛可布置在草坪的边缘或水岛上;在处理人地关系的矛盾上,可采用成组的树池布置,形成林带,林下有较宽裕的使用空间;疏林布置在房前屋后,或建筑物的山墙一侧,使建筑物能掩映在林中。窗下或一层的阳台下可种植花灌木,便于从室内观赏。

5 结语

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首先应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尊重植物的地域特征,运用生物演替的观点,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和绿色文化观;空间营造要为居民提供多样的户外休闲、交往和运动的植物空间,充分地挖掘植物各种配置方式在居住区的适用性、植物自身的观赏特性及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植物各方面的造景效果。

[1]佟跃,王殊.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0.6

[2]毛嘉颖.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南方园艺,2010.2

猜你喜欢

变化植物空间
空间是什么?
从9到3的变化
创享空间
这五年的变化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鸟的变化系列
植物也疯狂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