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经济的产业构成与分析
2011-12-30郭民生
文/郭民生
知识产权经济的产业构成与分析
文/郭民生
案例导读: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东莞作为与深圳、香港毗邻的城市,自然也深受珠三角模式影响。其带来的效应是明显的:深圳的基础设施沟通了东莞和香港港口及服务中心,亦使得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便捷地来到东莞。同时当1990年代初深圳成本上升并驱赶“三来一补”产业时,东莞成为它们的最佳选择:1-2个小时可以到达香港,而成本则远比深圳低得多。另外,还有香港所建立起来的全球贸易网络。
然而,东莞模式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得东莞在产业分配中只能赚到两部分钱,一是内地外来工的剩余价值,一是东莞本地赚到的土地增值(地租和房租)以及低层次生活服务业的收入。
同时,粗放的“东莞模式”,资源消耗极快。当东莞稳居“世界工厂”位置之后,东莞的自主用地已经消耗殆尽。因此,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一到亚洲,珠三角地区首当其冲,原本固若金汤的产业链很快开始分崩离析,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东莞繁荣不再。
事实上,东莞一直在致力于产业转型和升级。只是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如此剧烈,加剧了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莞产业的严峻程度。东莞面临着“靠大量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东莞制造业在全球的分工格局中继续处于低端已经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广东省将东莞定为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城市,提出了“通过5-10年努力,加工贸易企业经营业务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转变;经营方式从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再到OBM(自由品牌营销)转变;经营路径从加工制造环节向营销服务环节转变;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这一目标明确指出了珠三角模式只能通过产业升级“突围”,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转移到内地,逐步实现着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上演着一场从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到技术密集、知识产权产业密集的“华丽蜕变”。珠三角地区又逐渐闪耀出以往的辉煌。
知识产权产业的内涵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知识产权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集合体。国内外对知识产权产业的概念、内涵的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就学术层面而言,还存在争议和尚待研究的问题。知识产权产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得到正面肯定,但在国内并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尤其关注对建立在知识产权资源之上的新兴产业体系的研究、开发和运用。在美国,知识产权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经获得社会的广泛共识。2005年美国发布的报告将美国知识产权产业分为三个门类:汇聚产业、其他专利产业和非专门支持产业。报告指出,知识产权产业是目前美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对美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将起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软件和媒体产品出口方面,知识产权产业对增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知比较统一,但对版权产业的认知比较混乱,常见的提法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哪种提法,其发展都离不开版权保护。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受以强调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造性和保障个人、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创造的知识产权的思想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的概念,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版权产业等知识产权产业的概念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该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要有新的知识产权产业概念体系。
知识产权产业是依据产业要素、产业组织、产业联系和产业结构特点而描述的特定产业集合,并泛指因知识产权而诞生的各行各业,是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保障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新兴产业体系。或者,知识产权产业是以专利、商标、版权(包含软件)技术或商业秘密、设计、标准、品牌、新品种、地理标志、传统知识、传统文化等知识产权要素的一种及其组合为核心,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与管理创新、财富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高关联性、高增值性、高扩散性、高风险性的产品和服务所集成的新兴产业体系。
知识产权经济的产业构成
知识产权产业是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各种生产要素全球流动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崇尚创造、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而产生的新兴理念和经济实践。考虑我们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基础条件、人才保障、历史文化等因素,按照上述定义,知识产权产业体系可以主要由以下六个产业组成:以专利、技术秘密、标准和传统知识为主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文艺、创意、影视、动漫、计算机软件和传统文化表达等为主形成的版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等),以商标、品牌、制造与服务模式等形成的许可/特许经营产业,以知识/信息资源为主形成的知识产权/智慧型服务业,以新品种、地理标记、原产地保护和遗传资源等知识产权对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形成的产业,其他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产业等。
随着大数据的到来,透明度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数据的威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数据集的二次使用,以产生新的预测和推论。何种情况下需要透明度,以发挥“最好防腐剂”效用,是值得研究的。在政府问责制中,透明度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监管实则为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数据收集和使用通常都是迅速而秘密地进行,在此过程中的行为通常由技术加以控制,这些新特点无疑给目前的政府监管带来新挑战。据此,大数据时代透明度同样是我们在制定规则时不容忽视的伦理价值观。
在我国,近几十年来,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新技术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显著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起一批知名的高新技术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建立。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规模还不够大,企业和产业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和产业仍然居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为此,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以应对国际上的压力,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步于21世纪初,经过近年来努力,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底,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另据文化部介绍,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出将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作为奋斗目标的战略。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偏差,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层次较低,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开发、运用、运作水平低,体制改革滞后,管理体制分散,管理效率不高等。为此,我国加快了对版权产业的改革,创新了其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核心版权产业和发挥传统文化的潜力。
此外,其他组成知识产权产业体系的几个产业在我国都逐步发展并不断壮大,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或初步发展的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国还在发展知识产权产业的道路上慢慢探索着。
知识产权产业的生产要素分析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高级生产要素、专业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相互作用。
由于知识产权产业的特殊性,除了有形的资本、资源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之外,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知识产权的创造是发展知识产权产业的动力要素;知识产权运营是知识产权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要素;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是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保障要素。以上四个方面、六个要素成为决定知识产权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其中,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成为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制度与法律政策体系成为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的联结键,知识产权资源的运营、知识产权制度与规则的运用、与原始创业资本、产业扩展资本和其他各种资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成为实现滚雪球式发展的关键。
知识产权产业的结构分析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孕育新的产业群体,并对传统产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使传统产业实现升级与换代。知识产权产业就是这两类产业集群的融合,其结构分析主要从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体制结构、产业布局和竞争规则等方面着手。
知识产权产业的技术结构主要表现在发明创造的速度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更加严密,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优势的传统产业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奋起直追,呈现出明显的“震源渗透、辐射带动、融合递进”的基本特征。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重作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市场效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知识产权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以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各种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聚集,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持续化、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网络化、组织形式虚拟化等特征。
由此,就诞生了知识产权产业一系列的竞争规则:赢者通吃、新壁垒构筑、无形垄断、溢价定价、政府参与、法律护航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和规则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竞争不再仅仅取决于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竞争制胜的核心。尽管加入WTO近十年,我国全面实施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权利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以及降低关税、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开放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政策、法律等一系列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超越传统经济和比较优势的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我国全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郭民生,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河南省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等。主编或翻译《〈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辅导读本》《区域专利发展战略》《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愿景》等6部著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并荣获1999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