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创新的敬重前行
2011-11-02翟媛媛
文/本刊记者 翟媛媛
怀着对创新的敬重前行
文/本刊记者 翟媛媛
创新十年了,对于她来说,我还是个孩子,稚嫩但满怀热情。近三年来,我就像个朝圣者,仰望着她所在的高度,沿着她所在的方向努力前行。而她就像是深夜里那束照进我心灵的光,温暖而充满希望。
从仓库里把十年来所有的杂志搬出来堆满了桌子,足足200本,陌生而又熟悉。2001年3月第一期,售价9.6元,全彩印刷,宇宙、飞机、汽车、机器人大幅的彩图让我热血贲张。她诞生的时候,也是身披华彩的,虽然只经历四个月就褪去铅华,用黑白演绎时艰,但她从未放弃过。
翻看着这些略带灰尘的书籍,就像看一部老电影,那些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知道和未知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新鲜而刺激的。创新有根,无论是大飞机、新能源还是中原崛起的政策导论,创新十年来从未停止调查报道,优良的血脉得到了传承。推陈出新,创新一路打拼,已经学会了掌握规律,院士专家等高层人士为创新建言献策,十年来风雨相伴,我们看着创新正在从上层圈子里逐渐融入全民。
身为创新人,是骄傲的,“创新科技”这四个字已经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心上,无论走到哪里,当有人提起创新,都会禁不住的亢奋。
我赶上了创新急于求变的时代、突破自我的时代。一出校园就带着仅有的青春和热血走进了创新,我知道一定会和她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程。从各领域的知识权威到企业界的技术狂人,从民间的执著发明人到田间地头的科技传播者,我随创新走南闯北,各色各样的人和事让我浅薄的理论知识变得丰盈起来。猛然回头,发现自己竟然能和各界精英无障碍地交流时,我知道我长大了,和创新一样。
这些年,创新几乎每一年都在寻求新的出发点,从最初的院士访谈、到节能减排专题采访、重点实验室巡访,再到现在的创新方法论坛,创新每走一步都扣住了时代的脉搏,把握住了主体方向。就像如何将六根火柴拼出四个等面积正三角形一样,我们需要在摆摆看中谋求答案,需要将思维挣脱被束缚的平面,在立体的影像中把事物看得更全面。
在我国古代的易学里面,“十年”其实并不是一个时间单位,而是完全成熟的意思。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创新已经走过了第一个成熟期并正在迈向另一个更高阶段。
我们深入高校、企业,在每个地方都会重新认识创新、审视创新。在这条道路上满是心怀虔诚的圣徒,每个人对创新的理解都会有些不一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一种对极致和新事物的追求和狂热。他们会对某一项技术成果报以敬重,但对发明创造却抱着一种更深层的追求。
他们常常遗憾诺贝尔奖没有落户中国,他们也会惋惜大师在这个上升的时代渐次走远,可是只要找到创新的机会和方法,都会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
这是个开放的时代,“共和”行将百年,中华逐渐复兴,经济建设卓有成效,文化累积代代更新。我们的企业和实验室里,有更多的海外游子回国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有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应用在了祖国建设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兴国已经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以及它所提供的便利。
就像北岛在《宣告》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能够前行,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历史。我们能够进步,是因为我们牢记了历史。”创新正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巨变中经受考验,思想的火花虽然已经漫天飞舞,可毕竟还未形成燎原之势,我们需要更加广阔的空间和积极的力量,将创新进行到底。
这是一个仪式,思维只有经过了创新的洗礼才能挣脱束缚的祷告;这是一种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意志;这是一场革命,是温水中的青蛙为生命的勇敢一搏,是偶然发现之后的执著求索。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总要有一批先行者来探路,因为怀揣着梦想,我们相信,彼此相携,总能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