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安妮日记》观后感
2011-12-30吴文蔚
■吴文蔚
用辩证法的方法来分析,世上总存在着幸运与不幸、美好与残酷;而用艺术的角度来看,美好在残酷的衬托下会显得更加美好,而残酷只有在美好的对比下才显得更加残酷。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就是这样的。美,美得让人感动;残酷,残酷得让人心碎。
日前应友人之邀请,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观看了由该校大学生出演的话剧《安妮日记》。最初的目的只是碍于情面,可没有想到却看了一部精彩的话剧。学生演员来自学校的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虽然在台词方面他们做不到字正腔圆,可是戏里的他们,衔接与调度都能准确把握,举手投足也能完全入戏,使超过一个半小时的整部戏显得非常流畅,引人入胜。
《安妮日记》源自于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遗留下来的一本私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安妮和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躲在密室中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躲进密室中的他们,每天都在期望和恐惧中度过,狭小、封闭的阁楼,既束缚了人的肉体,也窒息着生命,摧毁着希望。《安妮日记》记录了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和屠杀,讲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谴责了战争的罪恶。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少女的青春萌动,表达了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时乐观的寻求自由的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不由得引起了我们的震动和共鸣。
《安妮日记》,与其说它是一部反思战争的话剧,不如说它更是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观照。该剧不仅讲述了纳粹令人发指的罪行,也不仅仅描述了三家人生活在狭小空间内,不同的性格导致的碰撞和人性的扭曲、变形,尤其重要的是体现了小安妮在遭受不幸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我们人类最为难得的天真、善良和乐观,以及她凌驾于悲剧之上的美丽人生。《安妮日记》触动我们的是安妮对生命由衷的宽容,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坚定。安妮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告诉我们,人生也许不那么美好,生命也许是残缺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宽容而美好的的心态去包容一切的不完美。
《安妮日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戏剧作品。按照我的想象,让一群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来演难度是相当大的,然而,他们的演出是成功的!他们通过看似平淡的剧情、通过一种极端的环境和缓慢的时光流程,让观众感受到每个平淡生命的困境和希望,藉此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任何一部剧作最终登上舞台都是表演、舞美、灯光、音乐、音效等诸多元素的结合体。该剧在剧场的演出效果方面也做了诸多的考虑与精心地设计。例如:在开演之初使用视频,用视觉冲击增加外部环境的氛围,从而揭示戏剧情节的时代背景。集中营铁丝网、飞机轰炸、断壁残垣、流离失所的人物形象等影像和与之对应的儿童画相互切换、组合,既表现了残酷的战争环境,又暗喻了这是一个孩子所看到的、记录下的真实世界。在开场音乐旋律衬托下,有效地拉近观众与人物、剧情之间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使观众能够迅速地进入规定情境,达到与戏融合的效果。音乐在戏剧当中的正确使用,往往能起到神来之笔的奇异效果。该剧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段,让音乐从舒缓的钢琴声中开始,透着凝重;在激昂的小提琴声中展开,进入诉说;没有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凄楚,却含着光阴逝去的追忆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