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

2011-12-29成丽萍

时代经贸 2011年23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人类自身。人类应不断更新认识,提高素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的发展;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观。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互相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

一、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

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以人为核心的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自身的。对人的发展内容、条件和结果的认识、理解、衡量与评价既不能离开社会环境来进行,当然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来进行。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恰当位置。首先,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可以说,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体。马克思形象地称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们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作为一个自然机体,人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保持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依自然界而生活,人依自然界而创造。没有自然界,没有现实的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出来,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第一资源”。因此,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与人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山川、河流、矿藏、土壤以及动植物等。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1]人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生存条件,最基本的是自然条件,是人生存的基础。因此,优良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不仅有利于人的生存,也有利于人的发展。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当代人的发展,更会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从而丧失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自然环境危机实质上就是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人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有许多需要,包括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即在劳动中与周围的自然界进行经常性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良好的自然环境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同时,人有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美是生活的要素,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人们在感受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会唤起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审美情趣和美感。并且还会在大自然的熏陶下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净化心灵。同时,人们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又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对生态环境给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护,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其三,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环境的状况。人成其为人有一个过程,人的发展是具体的和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也需要一定的载体,还需要一定的成果来说明。具体地说,一方面,人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在他自身的能力、素质的提高上,而且体现在他所创造的对象物即人化世界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的发展需要自然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外部自然界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人在同自然界的交互作用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追求和价值。因此,人的发展成果就会体现在对自然界的不断改造、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上。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人又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中获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人类发展程度的限制,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就出现了合理与不合理、积极与消极、建设性与破坏性等差别,导致的结果也出现了两面。如果人类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正确地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就会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建设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优美的生态环境。反之,如果人类不能正确对待自然界,为了自己眼前利益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不仅不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好处,相反地,最终会使人类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惩罚。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果具有两面性,它既显示出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也暴露出了人的发展不足。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反映着人类文明程度的高低,也反映了人的发展程度的高低。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要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而推进人的发展进程又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不同的时空条件、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之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当前,人类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现为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人既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人口增长过快,超出了自然和社会的承受力,必然会导致资源的紧张和环境的破坏。1950年至2008年,世界人口由25亿增至约70亿,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很不平衡,出现了富裕地区的人口减少,贫穷地区的人口增加的反常局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高增长率使其占有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口。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了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等严重问题。资源危机必将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进一步威胁。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从根本上讲,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出现是由人们错误的利益观导致的,它是社会发展不充分以及人的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必备条件。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主要是人的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具体说来,传统的片面经济增长观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思想根源。,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利用,表现出人性的贪婪,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口爆炸、贫富两极分化等多重危机,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生态文明的建设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现实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里,人的发展呈现片面性,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创造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随着全球自然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人自身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并且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过程。。今天,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人类进一步反思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通过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科技道德教育以及经济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善待自然,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教育,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要爱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人成为一种“生态人”、一种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存在物。通过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伦理素质,使人们确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实现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单纯经济增长论”有着根本区别,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以损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而是要以人为中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的良好局面。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单纯经济增长论”是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一发展观模式应该得以改变。人类要根本转变其思维方式,因为地球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吸收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不应只顾及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以及后代人的需求,因此,在生产、生活和消费上都要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人们在开发大自然时要考虑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同时,要反对生活方式上的消费主义倾向。无节制的、畸形的、分配极不平等的消费则只能导致道德堕落和环境退化。消费主义生活方式阻碍着人类社会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的发展,必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最终也打破了人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体现了人的生活方式问题。如果人有无限制的享樂欲,就会导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从而就会引起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危机,给人自身及子孙后代的发展也必然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危害。在现代社会里,人们要实现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要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美的大自然一定会给人美的享受,人能在其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感悟生存之本、生活之道,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更加宽阔的空间。因此,高度的生态文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保证。这就要求人们变革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并且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正确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3.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自然环境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态环境危机不再只具有民族性、区域性,而是具有世界性的了。任何民族国家、任何区域和任何个人都不可能逃离危机所带来的损害,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或国家出现的生态环境灾难都有可能使整个世界和全人类面临灾难。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问题,各民族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要共同努力,我们要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活动猖獗,以及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对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欠了债的,理所应当地应对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全球环境问题呼唤世界各国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进行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因此,人类只有认识到生活在同一地球的人们的命运的相关性,自觉保护环境,才有可能缓解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同时,人类也只有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有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20.

作者简介:成丽萍(1963-),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政教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