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稳定器
2011-12-29刘建昌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7期
从2002年与东盟签订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倡议,从广泛接触到重点选择,已形成遍及五大洲的分布格局。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正在分不同阶段予以推进的自由贸易区遍及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3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台湾已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且已经开始自由贸易区建设;2009年,中国与上述国家/地区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4.2%(商务部研究院青年论坛区域组,2011)。自由贸易区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稳定器”作用日趋明显。
一、中国自贸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刺激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蓬勃兴起,绝大多数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自由贸易区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在“十五”规划中将“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确定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2004年修订的《外贸法》总则中明确要“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和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缔结或者参加关税同盟协定、自由贸易区协定等区域经济贸易协定,参加区域经济组织”,为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践逐步深入,中国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更加成熟。2007年,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后危机时代稳定外需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稳定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机制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在WTO承诺的基础上,成员间逐步取消大多数产品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合作逐步向深层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即努力实现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在内的一体化,这些都是影响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合作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趋势恰恰与中国在后危机时代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相吻合。中国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与其他成员在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中,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扩大规模效应,实现贸易增长,优化贸易结构;扩大服务业等产业的投资领域,实行投资便利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与其他成员的区位优势,加速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向投资,吸引外部投资,在区域内形成更趋合理的国际分工结构;促进区域内竞争水平的提升,提高生产者效率,实现区域内各成员的共同发展。
(二)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增长需要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目前,中国总体经济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内需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同时,有效利用国外需求扩大对外贸易,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发展空间就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与更多国家建立关系紧密的自由贸易区,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与成员国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成员国对中国产品出口、企业对外投资的阻碍,从而拓展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空间,使中国以更加有利的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还有利于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增加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运作空间和层次,部分改变中国产品出口过于依赖美欧市场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对外贸易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大幅度增长。由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受到歧视性待遇,中国已成为“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在“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前提条件下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待遇,化解国际贸易争端,还可以更广泛的开拓出口市场,减轻对少数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贸易摩擦风险,改善中国的贸易环境。除贸易摩擦以外,“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也对中国的外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建立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通过相互开放、互利共赢的有予有取,扩大彼此的依存关系和共同利益,是消除“中国威胁论”,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有效途径。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jaiGwbEiE2WCcRw2K6fQrP.webp)
(三)战略性资源匮乏已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当前,日益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战略性资源短缺成为影响几乎所有国家的世界性问题,包括石油、粮食、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在内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重要根源。地区安全、自然灾害等因素将抬高全球资源产品的供给成本,使未来资源产品的供给弹性缩小。因此从长期看,国际战略性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将日渐趋紧。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制造业为中心,且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急遽上升,资源的国内供需缺口也迅速拉大。其结果是中国不得不从海外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为了缓解资源紧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中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步伐,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积极与资源输出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展资源的国际获取渠道,增强海外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资源保障。
(四)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从原来对世界经济影响无足轻重的不发达经济体,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当今中国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状态。因此,中国只有继续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及世界利益。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正是中国奉行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需要。通过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中国融入到越来越多的制度性经济合作安排中,形成遵守相关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约束,有助于赢得其他国家的信任,不断深化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外交及政治关系,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区域整体利益,进而使中国在扩大开放中既实现自身发展,又能以自身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
二、中国自贸区凸显“稳定器”作用
(一)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中国参与FTA的不断深入,货物贸易关税水平不断降低。截至2009年年底,除中国-秘鲁以及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区尚未进入实质性降税以外,其他自由贸易区均已开始实质性关税减让,中国从FTA成员的进口产品关税水平不断降低。
1.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零关税税目占比为49.6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5%。
2. 进口产品税率平均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简单平均税率 [注:进口产品简单平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6位HS码税率的简单平均。6位HS码税率是税目税率的简单平均,即一个国家的税目如果是用8位(10位或更多)HS码表示,那么6位HS码税率是8位(10位或更多)HS码税率的简单平均]为3.66%,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7%;税目简单平均税率(注:税目简单平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或地区)实际进口的所有产品税目税率的简单平均)为3.61%,远远低于全国的7.76%,加权平均税率(注:加权平均税率指某一年从某一国家进口产品所征收的关税与进口总额的比值,相比税目简单平均税率和简单平均税率,该指标更能反应一国实际进口产品的真实关税水平)]为1.15%,远远低于全国的3.58%。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d4cKtvZg4UgtpYN9HsMSqA.webp)
3. 进口产品税率分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进口产品关税为0-5%的税目占81%,远远高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
4. 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关税高峰明显少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实际进口产品的国内关税高峰(税率是国内平均关税的3倍以上)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0.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国际关税高峰(税率大于15%)占税目总数的比例为3.6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2%。
(二)贸易总量下降,但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量下降,但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FTA成员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1. 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贸易总额4287亿美元,下降10.10%,低于全国贸易下降速度(13.89%);占当年贸易总额的19.24%,同比增长0.82个百分点(见表1)。
2. 中国对FTA成员出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2895亿美元,下降11.13%,低于全国出口贸易下降速度(16.01%);对FTA成员出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24.09%,同比增长1.32个百分点(见表2)。
3. 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额下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上升。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1392亿美元,下降7.87%,低于全国进口贸易下降速度(11.21%);自FTA成员进口贸易额占当年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3.84%,同比增长0.50个百分点(见表3)。
(三) 进出口贸易更趋均衡,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不同伙伴成员之间表现很不均衡
1. 中国与FTA伙伴成员的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低于全国贸易顺差下降幅度。2009年,中国与FTA伙伴成员贸易顺差1504亿美元,较上年降低13.95%,而当年全国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4.23%。
2. 中国与不同FTA伙伴成员的贸易差额存在很大不同。第一,香港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地之一,但这种顺差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引起的。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主要是转出口,转进口数量较小,因此主要表现为中国的贸易顺差。第二,东盟一直是中国贸易逆差最主要的来源地之一,但最近几年呈明显缩小之势,到2009年,贸易逆差仅为4亿美元。第三,中国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的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2009年已分别达到79亿美元、22亿美元和21亿美元,分别增长57.68%、29.53%和27.69%。
(四)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GATT第24条第8款(b)规定,在自由贸易区内,与源自该区域的产品在各辖区间的重大贸易往来有关的关税及其他限制性商业法规(除了GATT第6条、第7条、第8条、第15条和第20条等所允许的必不可少的关税及其法规之外)都应该取消。因此,零关税进口额是衡量自由贸易区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零关税进口1068亿美元,占自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6.56%,比2007年高10.40个百分点(注:因中国未向UNCTAD TRAINS通报2008年相关数据,因此,此处选择与2007年对比),更高于同期中国平均水平27.96个百分点(见表4)。
(五)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有所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92.83%,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例1.9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向智利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8.68%,其次是秘鲁和中国香港,分别是97.66%和95.24%;向中国澳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67.70%,其次为东盟,为89.06%。
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但略有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工业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69.49%,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例1.7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中国自哥斯达黎加进口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高,为99.09%,其次是中国香港和巴基斯坦,分别是87.39%和84.86%;自秘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所占比例最低,为9.63%,其次为新西兰,为14.27%。
(六)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进口占比下降,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向FTA成员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例下降,但高技术产品[注:本文所指高技术产品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中的以下产品:医药制造业(ISIC Rev.3_2423),办公、会计和计算机制造业(ISIC Rev.3_30),广播、电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SIC Rev.3_32)、医疗、精密仪器和光学器具制造业(ISIC Rev.3_33)以及飞机和航天器制造业(ISIC Rev.3_353)。下同]出口却明显上升。2009年,中国向FTA成员出口高技术产品130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2.81%,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44.94%,比2008年增长1.11个百分点,且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11.92个百分点。
2. 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进口高技术产品561.2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7.90%,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40.49%,比2008年下降2.80个百分点,但远高于全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占比9.21个百分点。
(七) 农产品出口占比和进口占比上升,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谈判是WTO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样也是FTA谈判的重要领域。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签署FTA对中国农业的影响。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与FTA成员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势上扬,均呈增长态势。
1. 农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农产品出口82.2亿美元,占对FTA成员出口总额的2.84%,比上年增长0.52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3个百分点。
2. 农产品进口占比增长更快,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产品出口,中国对FTA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更快。2009年,中国自FTA成员农产品进口103.4亿美元,占对FTA成员进口总额的7.43%,比上年增长0.53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0个百分点。部分农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明显受益于双方签署的自由贸易区,以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为例,随着中国对新西兰乳制品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市场。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4/XJNaQuMiWMpCRLNfC3spti.webp)
3. 农产品贸易存在逆差,但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比例下降。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11.32%,比上年下降0.86个百分点。
(八)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部分领域逆势上扬
中国与FTA成员不断开放货物贸易市场的同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也在不断推进。例如,随着中国—新西兰在教育、旅游、环境、咨询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海外留学生来源地和成长最快的海外游客市场。再如,自2010年8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开始实施。
据商务部初步统计,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其中,出口12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1%;进口1575亿美元,同比下降0.3%;逆差288亿美元。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与FTA成员服务贸易合作不断深入发展,部分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例如,中国—巴基斯坦旅游服务逆势增长。2009年,巴基斯坦到中国旅游人数为8.15万人,在各国来华旅游人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实现了11.87%的增长,会议、商务人员更是实现了18.40%的高增长,成为当年增幅最大的国家;此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入境旅游人数也实现了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0.03%、17.8%和1.56%。再如,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派出情况来看,派往部分FTA成员的人员数量明显增长。以缅甸为例,2009年中国派往缅甸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7467人,是2008年的2倍多。
(九)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对外直接投资略有下降
双向投资也是FTA成员间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2009年中国与FTA成员间的双向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与部分FTA成员的双向投资合作也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特点。
1. 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且增速较快。2009年,在中国签署的FTA成员中,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澳门位居对华投资前十位,分别位居第一、第四和第九位,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分别为539.93亿美元、38.86亿美元和10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65.40%,比上年增长15.56个百分点。
2. 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下降,但在不同成员间表现不同。2009年,中国对FTA成员投资流量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8.5%,而同期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1.1%。对质量投资流量增速最快,增速达736.6%,对巴基斯坦直接投资流量下降幅度最大,降幅为71.1%。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却成效显著,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稳定器”。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与自贸区成员间的经贸合作表现出了很强的稳定性:中国自自贸区成员实际进口产品关税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中国与自贸区成员贸易总量下降,但降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中国与自贸区成员进出口贸易更趋均衡;零关税进口额所占比例明显提升,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长,且进出口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出口占比和进口占比上升,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部分领域逆势上扬;实际利用外资逆势上扬。
未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全球大调整大变革深入发展,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加剧,WTO多哈回合进展形势仍不明朗。在此背景下,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和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运用国际经贸规则、应对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不断增强。从产业来看,工业总体具备较强实力,对外开放空间增大;农业有强有弱,扩大开放总体有利;服务业取得新进展,也具备进一步开放的基础。中国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更加成熟。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我国将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参与和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自由贸易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