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前世与今生
2011-12-29田松
读书 2011年5期
二人转的美学本体
二人转至今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早期民间称“蹦蹦”、“双玩意儿”,“二人转”之名最早出现在报纸上是在一九三四年的《泰东日报》,但在民间并没有叫开。直到一九五三年,在北京的一次全国汇演上,东北代表团把二人转作为正式名称,并确定下来(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4页,下引此书只标页码)。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二人转可以称为“传统二人转”。传统二人转完全是民间艺术,是行乞艺术与群乐行为的结合(362页),有“大秧歌打底儿,莲花落镶边”之说。传统二人转基本上是农民演,农民看,是“田间地头的车轱辘菜”,为官府和士大夫等正统文人所不齿。大多数艺人本身就是农民,农忙时回家种地,农闲时出来卖艺。只有少数艺人专以二人转为生。传统二人转没有专门的演出场所,田间地头,场院炕梢,无处不是舞台。艺人们走村串户,到农民家里唱,到大车店里唱,也到偏离中心城镇的深山老林里为伐木的、采参的、打鱼的人唱。
经过三百来年的演变,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二人转已经积累了三百多部经典剧目(390页),常下单的就有几十部。二人转音乐丰富,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舞蹈承继东北大秧歌,大开大阖,豪放热烈。二人转是东北黑土地上孕育生长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典型形态的二人转有两个演员,一个叫上装(旦角),一个叫下装(丑角)。传统二人转几乎没有女演员,上装也是男的。上装包头巾,也叫“包头的”;下装系腰包,戴丑帽,也叫“唱丑的”。二人转理论家王肯对二人转有过这样的定义:“一男一女两个彩扮的演员,又唱又说又扮又舞,跳进(角色)跳出(角色)地表演一个叙事兼代言的诗体故事。”(《土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