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飘荡的新西兰
2011-12-29秦晓鹰
啄木鸟 2011年5期
新西兰在我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新西兰是毛利语“白云飘荡的地方”。我祝福它像白云一样永远高朗而纯洁。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新西兰这个国家。就像与人的交往,当对方与你熟稔到可以轻易分辨出他的脚步、体味甚至无须任何信息你就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或不存在时,你就已经失去用文字或语言对他加以描述的能力了。对新西兰,我就有类似的感觉。它在我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女儿枫枫在那里上大学预科时,校方寄来的一摞成绩单和任课教师的评语。无论是英语、数学、历史、统计学,还是艺术史,任课教师对女儿的评价都是出奇地好。“我们爲有她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她的努力感动了我们大家”、“她虽然有困难,但她的勤学和好问却让她跨过了这道障碍”、“她是一个令我们吃惊、处处招人喜欢的姑娘”,等等。妻子拿着这些成绩单、听我念着这些真诚而热情的评语,泪水直在眼眶里打转。说老实话,在国内,我们己经很久很久没有听到老师对女儿的夸奖了。事实上,岂止是没有夸奖,自打女儿上中学之后,妻子还经常被班主任叫去,让她陪着女儿挨老师一顿臭训。每到这时,身爲一家医院院长的妻子爲了孩子也只好对老师唯唯诺诺、大气不出。有时,班主任这些疾言厉色的训话甚至还夹枪带棍,把他对社会的怨恨对人生的不满也一股脑全泼了出来。从女儿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四年当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他(她)们所有的“训话”如果凝缩起来其实就只有一个内容:“你们孩子如何如何不好,你们是怎么教育的?”我敢说,这种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完全颠倒、把教育者的责任彻底推给社会、教师肆意羞辱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在中国多数学校早已司空见惯,人们甚至已经默认了教师这种不应有的“权力”。正因如此,所以当我们看到女儿在异国他乡得到毫无保留的真挚的赞许时,又怎么能不心潮涌动、热泪涔涔呢?这就叫做“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师”!
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那次我从新西兰回国,在奥克兰机场认识了一位姓张的小留学生,据他说家里开了好几个大公司,很有钱。他刚一到新西兰,父母就让他买了一辆高档小轿车,吃穿嘛,自然不愁。但是有一件事让小张非常不开心,就是同来的朋友们和早他一两年来留学的学长们,每天放学后都去打工,去挣那点“散碎银两”。让他更爲不解的是,在这些打工同学当中真正属于通过挣钱以补生活之需者,寥寥无几。年轻人不能忍受放学后的寂寞,决定请师哥师弟师姐师妹们吃饭。谁承想,众人反应极爲平平,有的甚至放出话:“拿爹妈的钱请客,算什么本事?”小张突然明白了,原来在那些学长朋友心里,打工并不仅是爲挣钱,而是一个人有没有本事有没有价值的象征。于是,这个中国老板的儿子也就心甘情愿在放学后干起了饭馆跑堂的营生。
故事还没有完。
当小张的父母听说孩子竟在课余时到餐馆打工,立刻打了个“飞的”,乘飞机十几个小时赶到了奥克兰,见到小张就抱头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劝”:“你有啥难处跟爸妈讲啊!千万别在外国丢人显眼呀!咱们可不能干这伺候人的事呀!”后来呢?后来就是小张只好把打工的差事辞了。再后来呢?再后来就是等到老爸老妈放心走了之后,小张又找了一家餐馆继续去打工、去干“伺候人的事”了。听了这段经历,真不知道应该把“劳动光荣”这块牌匾挂在十三亿中国人的大门上,还是送给新西兰这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小国。
我觉得小张的故事颇有点冷幽默的味道。
说到幽默,我在新西兰,见识了一次全国性的大幽默。那年,正遇上一件国际大事:美国向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开战,大规模军事行动覆盖了伊拉kkgi8JrJIxbrp5vs2t8Y0zUIaAiFHGR/VBb/hnTnGho=克全境。就在海湾地区战事正酣时,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公众的反战行动也是如火如荼。于是,一次全国性示威出现了。这次反战示威与抗议,虽然表面上没有热闹的场面,却是既省时又省力还极具规模、极见成效——原来,人们在一夜之间就把全国成千上万的公共汽车站牌全部改成了抗议标语。何以如此神速呢?其奥秘就是只在“巴士”的英语单词后面加了一个字母“H”。于是,BUS STOP“巴士停车站”就摇身一变,成了BUSH STOP “布什,住手!”就是这小小的改动,使享受着和平的人们就都会记得在遥远的伊拉克,有人在制造着流血和死亡。从黎明到黄昏、从城市到田野、从忙忙碌碌的白领到浅斟慢饮的酒吧常客,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重复着“布什,住手”!
一个地方,太和平了,是不是就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太宁静了,是不是也有点脱离尘世的异样?那么,如果一个地方太漂亮太洁净了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难以回答的,不是我们不想回答,而是因爲我们几乎不存在产生这种体验与感受的客观前提。在新西兰人所享有的“和平”、“宁静”、“漂亮”、“干净”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词汇——“富裕”。人均收入达到3万美元,不是完全称得上富足了吗?
我在新西兰逗留的那些日子,曾经认认真真地观察过思考过,如此优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会给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一种怎样的心态与素质呢?经过一番考量,我“发现”:优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新西兰人的心态与素质,并不是一个先有我后有你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的有机的和谐的互动!正是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新西兰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文心态。我觉得,对这种心态只用一个词就足以囊括。这个词就叫“珍惜”。
他们珍惜家园——
雄伟峻拔的火山、终年不化的冰川、一望无际的松林、辽阔无垠的牧场、冒着水汽的温泉、汹涌的瀑布、金色的沙滩和卷着雪浪的海峡,苍鹰海鸟在翱翔,海豚海豹在寻食嬉戏打闹……这几乎是新西兰从南到北随处可见的景观。这里的人爲之愉悦也爲之骄傲。所以在新西兰公路上总有一种很特别的交通标态,“提醒”您到此可以停车、小坐、浏览、照相。当然,只要您的胶卷和记忆卡内存足够就行。对于这个不用选外景就完全可以满足拍摄《指环王》这种大片的国家,公众对其自然环境和大气纯净度的爱护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此,新西兰成爲了全世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要缴纳牲畜排放秽气税的国家。当地人把它简称爲“屁税”。可笑吗?
他们珍惜劳动、崇尚节俭——
新西兰是发达国家,公众生活很富裕,但他们持家过日子却非常节俭绝不奢华。其“会过”的水平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简直就像莫里哀喜剧中的吝啬鬼阿巴公、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他们从不丢弃任何一件可用的东西,即使自家不用也要摆到跳蚤市场去,供众人拾遗补缺。我在那里看见过塌陷的沙发、双缸洗衣机、有裂口的咖啡杯、用过的CD盘磁带。而在他们的农贸市场,三个土豆两根黄瓜的小包装更是随处可见。就连上学的中学生大学生们每到期末或开学前,也都要忙着在电脑上查寻买卖旧课本旧教材的信息。这样一来,爱惜书本,也成了新西兰学生不教自会的好习惯。窃以爲,珍惜钱财其实就是珍惜劳动,崇尚节俭其实就是崇尚文明。不对吗?
他们珍惜和谐。
对历史和谐,就要勇于面对历史的污点,坦释历史的积怨。占人口80%的欧洲后裔对当地的土著毛利人总有一种历史负疚感,总觉得自己的先人在踏上这片土地时留下了不光彩的足迹。因此,无论在税收还是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上都给予毛利人极大的优惠,甚至在国宾礼仪和对外活动(如参展上海世博)时也要加入大量的毛利文化色彩。毛利人非常特殊和别致的碰鼻礼,是欢迎国宾时不可缺少的礼节。新西兰航空公司的标志也是鲜红的毛利图案。就连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也用声光电的方式再现了殖民者与毛利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展板的画面背景是熊熊烈火,画外音是枪炮声和土著人的哭喊。敢于承认错误也是一种充满理智的文明,尽管犯错误的年份是170年前的1840年。
对社会和谐,就要限制权力的膨胀和可能的滥用。新兰西连续多年被评爲世界最廉洁的国家,绝不是浪得虚名。普通公众可以随意到总理私人果园去采摘,并且可以与总理随意拍照留影,这也不是什么突发奇想的高官作秀,而是一种寻常事。
对今天和谐,就要维护人际的诚信。我和几个朋友相约到南岛去玩,要租一辆汽车代步。租车行的老板是位女性还带着一个有点残疾的孩子。先验车后交钥匙,然后就上路了。两天后,当我们返回时,那家租车行的门已经关了,隔着玻璃窗看,里面空无一人。没法交车,怎么办呢?这时我发现窗上有个小贴士,上面写着:“我不在,请把钥匙放在窗内的桌子上,谢谢!”我有点犯蒙,这能行吗?放在那里,如果来个什么不轨之人,不是一伸手就……朋友笑着拍拍我的肩说,不会有事的,放心吧,这是在新西兰。
于是,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这是在新西兰”。
新西兰,是毛利语“白云飘荡的地方”。我祝福你像白云一样永远高朗而纯洁。
责任编辑/张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