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悖论教学法”在职校德育课中的应用

2011-12-29詹惠玉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在德育教学中,师生们都有过陷入悖论的“两难”感受。比如,教师向学生说明技能创造财富的道理,希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但有些同学会钻“牛角尖”,说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出去办公司,或者说香港首富李嘉诚根本没读过什么书,没学过什么技能,照样创造出巨额财富。在这个所谓的“技能创造财富”的“悖论”背面,是一个逻辑的偷换概念。我们要告诉同学的是,学好专业技能肯定更有创造财富的机会,而不学专业技能不一定没有机会,只是机会比较少。运用“悖论教学法”,能避免学生走进思维误区,认清问题的本质。还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及思维品质,是一种德育教学的有益尝试。
  一、什么是“悖论教学法”
  在逻辑学中,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而“悖论教学法”,是指以悖论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悖论的困惑中进行积极而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比较准确价值判断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悖论教学法”,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妥善处理悖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引起学生思想升华,增强教学实效。
  二、“悖论教学法”的依据
  (1)心理学依据。知觉具有恒常性与相对稳定性,易使人们产生思维定势。为了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教师上课时反复强调,试图引起注意,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反而容易使学生厌烦。“悖论教学法”正是利用这一点,有意一反常态,改变教学程序,事先设置合理的悖论让学生“上当”,使之在思维活动中引起警觉,然后引起学生争论,通过正误对比,消除固有的错误概念,树立正确的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
  (2)学习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悖论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新的经验对它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从而加深印象。再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化——同化、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方式使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如果新的问题不能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则原来的认知结构平衡被打破,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学生就会积极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平衡。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悖论,让学生在发现、分析和消除悖论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重新建构认知结构,使知识经验更丰富和知识结构更合理、更系统,从而提高解决德育问题的能力。
  (3)职校学生身心特点。处于现代传媒包围中的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成熟感,经常产生这样那样的异常想法,很想在现实中寻找一种解答。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不能解答谜团,不能解决书本与现实的悖论,学生容易产生疑惑。采用“悖论教学法”,直接让学生将疑惑说出来,在引导学生得出价值判断的同时,又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悖论教学法”的实施
  实施“悖论教学法”通常包括设计悖论、引发讨论、析疑解惑、简约定论四个步骤。其中,课前精心准备“悖论”问题,设置悖论情境,是运用“悖论教学法”的前提;而激发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施“悖论教学法”的核心;在讨论中分析问题、解答疑惑、培养学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适当地概括评述,并给予eaoZ1pTFoYCIzV6cBQdUMqB0z7CUuPVFgwoy3tNeYoU=定论,起到启发、诱导、组织和定向的作用,是实施“悖论教学法”的目的。
  (1)紧扣主题,巧妙设计。紧扣教学主题,合情合理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悖论”,是实施“悖论教学法”的第一步。在设计时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设计的悖论必须是真实或是可信的;二是设计的悖论必须包含两条“命题”;三是涉及的两条“命题”在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比如,“学技能一定能创造财富”吗?它就包含着“学技能一定创造财富(实际上会有例外)”“不学技能就一定不能创造财富”(实际上也不全是如此)这两条可能冲突的“规范”。特别是对于多数学生感兴趣并有现实意义的悖论,可以引发学生集体讨论,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沟通,有利于悖论的消化与解决。
  (2)开放课堂,激发争论。在提出悖论或者学生思维中产生了悖论时,教师暂时不加任何分析、暗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分析、阐述,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态势。而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悖论,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代表发言,陈述小组观点,如果观点相左,还可以把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引导辩论会走向高潮。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释疑解惑,导思导行。南宋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精思善问,形成师生双边心智交流。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刁难”的问题,也应本着求实的态度,给予比较圆满答复。对于性格内向、胆怯、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大胆提问,启迪学生思考。
  (4)得出结论,善始善终。运用“悖论教学法”进行课堂讨论时也不是任由学生课堂上争执不休而无定论,更不能让学生偏执一词,其最终的目的要回归“正方”观点。教师待学生激烈争论之后,要对群体观点分析、整合,析疑解惑之后,形成统一正确的结论。要当好聪明的“导演”,善于驾驭场面,善于把学生零散的观点、看法逐渐收拢起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评述和总结。既要肯定其正确和有特色的地方,也要指出其不足和缺陷,引导学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和看法,使学生明白道理,得到启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四、“悖论教学法”的功效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运用“悖论教学法”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悖论这一中心,自主学习,实现从教学的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并且感到德育课有趣有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作用。”
  (2)培养道德评价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信念。真正的道德认知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形成道德信念等。道德认知涉及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悖论教学法”有目的地设置情境和提出悖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最终形成道德信念。
  (3)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锤炼学生道德意志。有学者认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来源于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是道德产生的前提,道德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如果我们仅仅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当学生真正面对冲突和矛盾时,有可能不知所措。让学生一次次面临道德的“两难”选择,可以不断地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需要抉择时,能够迅速做出恰当的选择,所以“悖论教学法”在道德意志的养成上能起到一种替代强化的作用。
  “悖论教学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道德常识、悟出道理。它让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它用宽容的人文精神,倾听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消除面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困惑,增强道德行为抉择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是职校生品德培养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德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