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2011-12-29牛艳丽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随着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和考验。作为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总体教学思路、教学主要目标、学习素材的搜集准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步骤、检测和评估等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在有了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有计划的学科设置而进行的教学实施过程。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也朝着开放性、实用性和多元性的方向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几年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对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在数学课堂上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即便教师有多大的能耐和多深的学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能还是失败的。那么在课堂上,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让孩子们一上课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并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呢?通过实践,我认为故事、游戏、动画、现实生活场景都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和悬念,开展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高学习主动性,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性较强,从而把抽象的、难以想象的数学概念、几何图形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接受的内容变得有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立体几何中,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必修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比如认识柱体、锥体、台体、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且通过观察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这两种方法画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另外,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有利于对整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图形教学中,我们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模型,或者验证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
  总之,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将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打破,转变为科学、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打破常规,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还原学生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课下积极反思,为祖国培养出栋梁之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通渭县鸡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