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闪现教学机智
2011-12-29李卫素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机智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交流,往往会生成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就会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效果。
【案例背景】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节内容,其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明磁极相互吸引”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部分内容教师一般采用探究学习,目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做“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明磁极相互吸引”分组实验时,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分析能力,特别是实验前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存在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对“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论正确性产生怀疑。本案例讲述了一位老师在上“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中,出现意外的事例,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案例描述】
展示:大家应该都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是司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司南的制作原理吧!
出示司南的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体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问:为什么天然磁石放在铜板上?若改成铁板如何?(会被铁板吸引住,不能准确指方向。)
若也用天然磁石又如何?(可能吸住,也可能排斥)
探究:磁极和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两磁极相互靠近,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归纳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就在这时,突然有位男同学一边举手一边说:“我发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结论是错的!教师对他说:“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你的发现。”这位同学站起来,一边演示一边说,我把两条磁体的N极相对放置,发现它们互相吸引。当时,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班上另一位同学说,我这里也是这样的。老师拿起来也做了一下,也是如此,但是教师没有作解释。
……
【案例评析】
新课程要求我们应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节预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在上述案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个偶发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新生长点,它将师生引入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同名磁极相互吸引”这一问题情景之中。在教学中,学生的困难得到了教师充分的关注,这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具体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协作精神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些意外的收获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原来确定的目标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抓住这一教育机智,好好地引导学生,从而使课堂变得有点沉闷。
【问题与反思】
1. 抓住亮点,激活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下的教学指导性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蕴藏着多层次、深角度的知识点,若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知识点,哪怕学生了解到的仅是些浅层次的,但我们仍旧会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想象空间,以便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事先所未预料到的事情,而这些也正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所引发的知识面,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课堂的知识层面。诚如此堂课的探究实验时,在探究“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明磁极相互吸引”时,学生中出现不同的答案时,若教师抓住这个亮点,让他们自己继续探究,而后在相互间的互辩中明朗答案。这种紧紧围着学生而开设的课堂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树立他们对知识正确把握的自信心,使得他们能更主动地活跃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就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及活力。
合理地预设而并非全部概括的课堂教学,则更能激发学生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点,而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讲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教师则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所引发的知识冲突,并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面的认知走向,而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的走向能使知识内容更加鲜活、生动,从而既激活了课堂的教学,同时也调整和弥补了教学中的漏洞与不足。
2.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让课堂教学出现思想相互碰撞
课堂教学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阅历的不同,在分析问题与理解问题的能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思想碰撞产生不了火花也是常情;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又是一个个彼此不同、异常活跃的个体,教师的教案再详细、再周密,也难以全面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思维变异和思维冷场。例如,在案例中,教师事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结论来,但当时如果给学生泼一盆冷水,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且使一些学生成为教师的应声虫,从而折断其想象与创新的翅膀。因此,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学机智的魅力也在于此。
课堂教育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以上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些事件有可能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有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见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师与学生间、或学生与学生间暗藏着的矛盾。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引起的意外事件,都需要教师对这些课堂意外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即教育机智。
总之,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呼唤教学机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位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良好的教育实践者。”一堂好课也告诉我们,没有宽松、宽容的课堂,没有个性教学和教学机智的运用就很难让科学课堂闪烁智慧灵光。只有让学生想学、肯学、乐学,我们的科学教学才是成功的科学教学。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导师顾名远说:“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智慧和艺术哪里来,从学习中得来。”科学新课程改革,如一缕缕春风吹进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师要登高望远,就要使出浑身解数,不要把教学局限于教材上,各学科要相互渗透整合,要勇于创新,才能使科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科学教师要勇于运用教学机智和个性教学,才能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也才能让科学课堂大放异彩。
(乐清南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