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1-12-29狄雅莉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深厚的感情,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要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中,而不要把两者割裂开来
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中,我就联系到慈禧太后为镇压人民的抗争,竟下令清军调转枪口屠杀毫无戒备的义和团战士,将义和团战士们的头颅挂在城墙上欢迎八国联军的到来。不少清军将领甚至还带着食品等慰问品前去慰问八国联军,学生们闻之无不哀恨连声,哀叹义和团由于轻信清政府而惨遭毒手,痛恨清政府之腐败无能。再者讲到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劫掠,屠杀无辜,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学生们更义愤填膺,激愤之情溢于言表,久久不能平息。又如,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科学家、文学家等,在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就是极好的爱国主义素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讲人物及其事迹,也不能只讲在他们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有骨有肉。
不过,我们在教学中穿插爱国主义史料时,不能一味追求史料的量,以为爱国事例越多越好,而不从课堂的教学任务、过程去有选择地挑选史料,这样势必造成简单事例的堆砌,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达不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要以教师深厚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来感染学生
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声情并茂,该激动时就激动,该低沉时就低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召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接受到教育。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不同类型的素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必能燃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的联想。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教师如能富有魅力地讲述,也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大战,声泪俱下;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三、要有利于民族团结
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历史事实时,我们不能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而应当称之为汉民族的英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样就不利于民族团结。
四、要尽量发挥乡土史教材的作用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我们陕西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秦砖汉瓦、隋唐气象孕育了光耀千古历史名人和杰出的帝王。例如,东汉时改进了造纸术,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作出了贡献的蔡伦;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的张骞;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记》的司马迁等,从这些历史名人身上我们体会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无不为我国和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杰出帝王中有重视君民关系、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唐太宗;有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有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注重社会稳定的唐玄宗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重用人才,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又如,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威武雄壮,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从对陕西历史名人和杰出帝王及文化介绍中,宣传要热爱家乡的优秀文化,形成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作为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细致、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素,进一步精心设计,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具体形象、生动的讲述,通过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白水县雷牙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