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角色互换”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2011-12-29杜建伟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效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摆在所有一线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老师就应该考虑在教学中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就忘记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和谐地发展,更好地去理解、运用教材,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最佳方法来处理问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扮演好“教”与“学”的双重角色?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体现心理换位能力呢?
一、想学生所想所思,科学处理教材,安排内容
课堂教学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学生往往不能够显现他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预料自己教学中学生会怎么想,实现相互间沟通,及时点化、引导,取得良好效果。
二、析学生所疑所难,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
学生的疑难往往就是教学的疑难,学生的疑难若不能及时消除,必将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成为学习的障碍。而学生之疑难,只有教师“将心比心”深入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方能体查学生所难并认识其形成的原因,从而寻求相应的有效对策,解除其疑难。
例如,初中地理讲到只有热带才有阳光直射时,学生会感到疑难:我们这虽然地处北温带,但夏日的中午阳光火辣辣烫人,不也有阳光直射吗?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地理上的阳光直射没有正确认识。我们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太阳高度角必须是90°才能算阳光直射,从而释除学生的疑惑。
三、想学生所错,在适当干扰中进行强化训练
心理学实验表明,给大脑输送信息的反差,实际上增强了外界信息对人脑的刺激,有利于增强情感体验。那种无差错的正面灌输,时间一长,学生会感到平淡无奇,产生依赖心理,不可能产生深刻印象。教师便置身于学生位置,想学生所错,并放置于学生面前,制造思维冲突,迫使学生去比较、澄清,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有关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我们可用东经20°和西经160°组成经线圈干扰,以强化学生对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理解和记忆。
四、投学生所好,创设优良情境,提高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情绪轻松、愉快、心理和谐,学习效益便高。教师要细心体察、了解学生的所爱、所乐,创设条件,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这一艺术表演中来,并始终乐在其中。如“世界陆地自然带”一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代表动植物的教学,教师可边讲边让学生看录像,学生非常高兴、投入,这样便做到了教的生动形象,学得主动轻松。这无疑将大大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安县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