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课向健康体育转变的必要性

2011-12-29张军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模式都是建立在“增强体质”这个论点上。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也是用“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为标准。有人提议“体育,即身体教育”“身体教育即体质教育”,经过这一系列推演,大中小学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物属性的改造过程,于是衡定体育教育的标准大多是那些生物学的指标。由此从单一的强身健体的体育价值观出发,现代的学生是不太情愿接受体育教育中的严格训练和严格的要求,因而对上体育课和参加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缺乏自觉性,他们渴望自身个体的发展以及促进这种愿望实现的方法。当前,独生子女在中小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状况,对体育教育的过程应有一个新的更新,即体育课的教学应从体育教学、健康教育两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一、体育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的观点和理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由于存在着区域性及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这一评价标准在理论上缺乏科学的根据。我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指导学生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应教会他们能有计划、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因此,体育教学的结果应表现在:
  (1)使学生培养起了锻炼身体的兴趣和习惯,对体育的兴趣方面转到间接兴趣方面来,锻炼行为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学生树立了较为正确的体育观念,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
  (2)掌握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具有一定应用体育科学知识和方法管理自己身体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了一定锻炼身体的方法,且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必要的素质、技术和技能。
  通过以上论述表明,学生已受到了良好的体育教育。它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更是学生具备健康要素的必然条件。
  二、健康教育
  (一)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指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说,是要促进学生身体、智力、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由于受单纯生物体育观念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体育教学方面注重学生身体发展,忽视心理发展的倾向。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应从习惯的狭小的思维模式中分离出来,才能够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它表现在:
  1. 调节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中学生因各种繁多的考试、竞赛,以及中考、高考的担忧,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的反映。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2. 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可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以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能够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将这一行为习惯迁移到学习、生活当中。
  3. 合作与竞争意识
  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合作,则是集体齐心协力的活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在体育活动中同时或交替地引起竞争与合作的行为,或是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有个体练习,又有集体配合的练习活动;既有接受别人的帮助与保护,又有主动帮助与保护别人的责任。体育活动的竞争与合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的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4. 调整心理状态,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等),体育课通过理论性的健康教育、引导,使学生在大负荷的学习压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二)青春期健康教育
  刚刚跨入青春期门槛儿的青少年,仿佛在一个崭新的世界中惊醒,他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甚少,对自身生理变化所引起的心理冲突,既兴奋、激动,又烦恼、困惑。尤其是性的发育和成熟,往往使青少年难以适应,他们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盲目地去探究,甚至想去体验。因此,他们急需得到教育和指导。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某些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和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课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转变,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一项主要举措。
  21世纪这一代新人将得到全方位的学校体育教育,中华民族的素质将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