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1-12-29杜丽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种语言,通过它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科技等社会背景,又可以“窥探”艺术家本人的人生观、艺术观,还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审美情趣等等。而美术欣赏课中作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评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美术课上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表述、主动交流,是记忆理解作品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重视美术语言表达的教学中,虽然一再鼓励学生要大胆评价,可我们得到的结果依然是“我觉得这画画得像”“画得太丑了”“我很喜欢那幅”等这些简单的语言,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作者或作品,所以也没有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想象。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的用词恰当、语言丰富、评述准确生动是非常难的,教师必须在平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一、运用美术语言,用专业的“点睛”之词来欣赏理解美术作品
  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建筑(园林)、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等。
  艺术风格:古典主义、哥特式、罗马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立体主义、野兽派、抽象派、表现主义,等等。
  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造型空间特征、视觉特征、材料肌理特征。
  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角度:了解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美术家的艺术观点和生活经历,体会作品的形式美感。
  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方面:构图、明暗、冷暖、透视、比例尺度、均衡对称、对比和谐,等等。
  美术技法:擦、扫、刮、点彩、平涂、点苔、晕染、皴擦、勾勒、没骨、水墨等基本术语。
  二、激发学生情感,尽量发挥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恰当的词汇评析作品
  欣赏写实性作品,引导学生进入画面情境,激发观者的情感,让学生有感而发地描述作品。
  通过画面形式来分析。形象的塑造、构图的安排、明暗的处理、透视解剖、色彩和光影等或通过结合画家的风格来描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让学生通过经验积累记住绘画的符号语言。比如色彩的表现,不同颜色带来的不同感觉。例如,红色会让我们想到太阳、火、热情、活力、恋爱、危险等,是一种热烈、冲动,让人兴奋的色彩。再比如,不同视角给画面的效果:杜键作品《在激流中前进》俯视画面所带来的惊涛骇浪的凶险;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壮士》金字塔式构图,仰视画面所表现英雄的英勇无畏;钟涵作品《延河边上》用平行构图来表现领袖的亲切;以及不同画派、不同的符号语言等。
  三、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美术评论,加强学生记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审美素养
  多鼓励学生充分运用美术基础知识及科学文化、历史等知识,有针对性地表达美术作品的内容及内涵。引导学生主动地发表富有创意的审美评价,清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是让学生搜集作品,统一欣赏,相互交流、讲解,通过探究互动式学习,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是通过分组辩论的方式进行美术评论,能让学生使用恰当的词汇、关联词语,组织完整的句子展开激烈的语言争论。
  三是成员按内容分节分人,准备试讲一堂课。调整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让课堂充满公平的氛围,在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词汇应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在美术课上提高语言的质量,并进而提高个人的素质。
  (胶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