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之初探

2011-12-29张丽莎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90”后高中生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影视、流行音乐、娱乐报刊、网络等已构成了青少年心灵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经典文化、精英文化,这与青少年的喜好相去甚远,使得当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尴尬之境。对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中语文教学;流行语;广告语;影视作品;手机短信;微博
  
  “90”后高中生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和流行文化的关系可谓是“青梅竹马”。正因如此,他们爱看武侠、听言情;也爱上网络、写短信;更爱唱流行歌曲、画动漫。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重视经典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这与青少年的喜好相去甚远,使得当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尴尬之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一、流行歌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
  当今乐坛,周杰伦当数“领风骚第一人”。他的歌曲深受同学们喜爱。其御用词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具有浓郁的东方风格。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讲授古典诗词时适当引入方词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讲授“意境”这一美学概念时,引入“千里之外”开头两句:
  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
  这两个比喻乍看起来好像很没有理由,细想则别有趣味,“悬崖”“沧海”分别对应“高”“远”两字。“高”和“远”其实是一种距离。因为爱人马上要远行了,此去山水苍茫,“天涯之外”“生死难猜”。自己每天站在屋檐里面向外眺望,如同站在高高的悬崖边上一样,只能望见烟雾迷茫,山长水远;耳边的风铃声此刻突然变得虚无缥缈,回荡在我的心间,如同回荡在广阔的大海上面一样。“屋檐、悬崖、风铃、沧海”这些意象不正是“寂寞等待”这一意境的最好表达吗?此外,“诗化、尘埃、雨落花台、琉璃、芙蓉、船行、梨花白、青苔、浓雾、琴声”一系列古典意象缀满整首歌词,营造出一幅思远怀人的经典境界。
  方词中也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如:
  形词动用: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发如雪》
  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七里香》
  名词形用:
  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双刀》
  形词名用:
  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菊花台》
  月光下一轮美满。《牡丹江》
  上面提到的“东方”一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后语意顿时丰富了许多,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含蓄温婉的东方女子、崇尚武德的中国功夫、极具内蕴的京剧……
  方文山这种“反语法化”的用词习惯正是对古诗文中的“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
  方词中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不再一一列举。将流行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奉为“神明”的流行歌曲、流行歌词其实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流行价值。将流行元素引入高中语文教学既拉近了流行与经典的距离,又增强学生学经典、爱传统的自觉性。
  二、流行语、广告语与修辞联姻
  在讲授必修二“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一课时,让学生课下搜集优秀的流行语和广告语,课上展示搜集成果。如:
  世界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
  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
  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交警提示语)
  以上流行语、广告语运用了谐音、拟人、镶嵌、双关、对仗等修辞手法后,语言顿时鲜明、生动,富有哲思,让人过目不忘。此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学生认知当代社会、观察流行生活的能力。
  三、影视欣赏融入小说教学之中
   影视作品承载着比课本所选小说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它能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了解课文没有涉及的知识,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旨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小说的表现手法有更直观的把握。影视作品大多忠实于原著,全面展示作品思想内容。有些影视作品也对原著进行了二度创作,表达了编剧对原著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对比欣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林黛玉进贾府》《香菱学诗》这两篇课文,尽管先对《红楼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还是不浓,对人物的把握也较为单一。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这两部分剪辑播放给同学看后,他们对照着文本自发地热烈讨论起来,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又拿起了课本。我乘机让他们搜集资料,写观后感、读后感。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我们班不少原来很不爱看书的同学,课间捧起了《红楼梦》。
  还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经严顺开的演绎成了经典,把电影引入本文的教学,相得益彰。《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话剧,也一样可以进行剧本和话剧的演出的对比、议论、分解、评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也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入。
   四、手机短信、网络微博打开写作之窗
  如今,校园热传这样一句流行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提到写作文,同学们更多是焦虑恐惧、无话可说。而发手机短信、写微博他们却乐此不疲。利用短信、微博进行作文使得作文教学生活化,还能增加学生作文语言的积累。总之,时时处处皆可写作,不必拘泥于传统课堂之上。运用手机短信、微博这些形式展开写作训练,弱化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不失为写作教学的新尝试。
  流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青少年学生对此趋之若鹜。我们只有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文化环境中,按照《新课标》的指导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流行元素嫁接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
   (焦作市山阳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