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2011-12-29张亚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主要包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以及坚强意志、耐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及写作者的意图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及价值取向,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提升;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主要包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以及坚强意志、耐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日益重视,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中提高,而不是靠单一的心理课程来支撑,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学是全日制学校占据教学资源比较多的课程之一。语文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疑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途径。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情的媒介。本人的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和文化品格。
  以《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为例,教师在讲读这篇文章时,要结合讲演词本身的特点,使自己和学生能够进入角色,体验作者的沉重悲愤、激昂慷慨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感受到熏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课程设计,支持课程实现建立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延伸目标。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要求学生进入作者的状态,体验作者的心情。作者描写的月下荷塘,如诗如画、情远韵幽,为内心“颇不宁静”的人创造出一个感觉是个“自由的人”的境界。如果不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是很难理解作者月下荷塘散步所感受到的月色的。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为学生建立自己人生观念提供建构主义者倡导的“支架”。比如《我很重要》一文从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或缺”的表现,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呼吁我们: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教师应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的层次、欣赏文章语言入手,深挖教材,深入浅出地讲清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感悟和呐喊,认识自我的价值。《我为什么而活着》通过综合段落大意、抓住主旨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通过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罗素回答人类永恒的追问,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进而叩问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是为什么而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设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体悟语言本身韵律之美的同时,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深刻体验古人的心境和看待世事的价值取向。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都折射出诗人的胸怀、情感和境界。教师需要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再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同学交往中的认同取向和行为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的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本身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成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日常实践。在这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融为一体。
  (平顶山市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