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绩差生产生原因的调查
2011-12-29张首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鉴于目前地方高校绩差生越来越多的现象,笔者通过查阅文献、针对性访谈,对绩差生的基本特点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并以此设计了开放式调查问卷分别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五个方面深入探究地方高校绩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总结分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绩差生;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性增长,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构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然而纵观国内地方高校在校生学习成绩的状况,挂科率不断攀升,绩差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少人甚至不能按时毕业。所以对地方高校绩差生产生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一、调查问卷情况
1. 调查问卷的设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严谨求实的原则,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分别按照个人、教师、家庭、学校、社会5个方面设置了18个题目,并设计了开放式题目及开放式选项收集被调查者的其他建议与看法。调查问卷基本涵盖了可能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的主要方面。
2. 调查方法
为保证调查客观、公正、科学、真实,课题组随机对1 100名学生(覆盖了十堰市四所不同类型高校,涉及17个本专科专业)进行了系统抽样调查。样本大体均衡,笔者认为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3. 问卷的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100份,收回问卷1 061份,有效问卷1 061份,有效率达96.5%。开放式题目共有249人作答,参与率达23.5%,开放式选项共有205人作答,参与率达19.3%,累计参与率达42.8%。此项结果既显示了被调查者对本研究课题的大力支持,也从侧面反映了地方高校大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大都对绩差生这一群体比较关心,同时更彰显了对绩差生的帮扶有着十分良好的同学基础。此外,笔者注意到开放式选项及题目的作答者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大三学生及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中,这表明本科院校高年级的学生及层次较低的专科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加关注。
4. 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对被调查者的性别和所属学校进行了统计,为了解不同性别或学校是否会影响被调查者作答,分别从个人、教师、家庭、学校、社会五个方面对性别和学校进行了10组相关性分析。现以个人因素为例:
经计算得卡方值为0.416,小于3.84,故个人因素中男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理,在教师、社会、家庭因素方面男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社会因素方面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综上,基于整份问卷来说,不同性别会影响被调查者作答。同理,不同学校也会影响被调查者作答。因此,为了消除这些差别对结果的影响,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众多,并尽可能地囊括了不同的学校、专业。
笔者认为统计结果与实际生活中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此次调查是可信的,对地方高校今后的教学改革及学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学习情况的了解
为有效区分被调查者的学习成绩情况,笔者分别从被调查者对绩差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及对自己成绩的认识两方面设置题目。在对绩差生这一概念的理解上,33.7%的学生认为是“各科平均分低于70分”,30.3%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只有24.7%的学生选择“考试经常不及格”。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勉强及格或者班级排名靠后这种表现不能接受,不及格远非定义绩差生的标准。在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认识上,53%的学生认为“勉强可以接受”,27.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比较满意”20.1%,“很满意”1.1%。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大部分学生能够清醒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对更好的成绩保持着积极的追求。
2. 个人因素
这一方面笔者分别从学生课外表现、自身品质、性格、意识、习惯、学习动机等方面入手。针对“课外社会表现是否影响成绩”这一问题,3.6%的学生选择“担任学生干部”,13.4%的学生选择“热衷于课外活动”,认为“默默无闻、性格孤僻”的占13.8%,而66.9%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与学习无关的课外社会属性上的表现并不对学习成绩构成较大影响。
对于“自身品质方面哪一项的缺失最影响学习”,31.7%的学生认为是“积极的学习习惯”,23.6%的学生选择“主动正确的学习方法”,“浓厚的专业兴趣”占17.7%,“明确的学习目标”占13.6%,“良好的心理素质”占11.3%。这表明在自身品质方面大家更倾向于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甚于专业兴趣、学习目标和心理素质。
在“自身习惯、意识及性格方面,最有可能阻碍学习成绩提高的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6.2%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不动脑筋、处处依赖别人”,24.5%的学生选择“成绩差又苦无良方、心生自卑”,“自我感觉良好、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占16.6%,“性格孤僻、不敢与他人交流”占12.6%。这说明学习惰性、依赖思想以及因成绩差而产生的自卑感深深地阻碍了学习成绩的改善。面对学习困难,学生应该表现的更为主动积极。对于“最影响绩差生学习动机强度的因素”,调查结果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外界消极诱惑太多,老师讲课枯燥无味,从众心理、大家都不学习。而对于“学习成绩下降的最大诱因”,选择比较多的分别是:“心情浮躁、不在意成绩”“经常遇到难题、渐失学习信心”“考差了就自暴自弃”。在“是否介意绩优生的帮助”这一选项上,大部分学生都表示非常愿意。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地认识或者区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自身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方法、被动的学习态度、依赖别人的惰性思想,以及坚持到底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与耐心的缺位是导致成绩差的主要自身因素。
3. 教师及学校因素
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36.7%的学生选择“授课水平及质量”,2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自身品格及精神”“亲和力”占22%,“普通话水平”占5.5%。这反映了学生们对教师的职业素养、道德水平及个人魅力有相当的期盼。
在“学校的不足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中,选择比较多的分别是“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奖惩制度”,而选择“硬件设备”的只占10%,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在意学校的表面,而是渴望学校能够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课程及制度建设上有更合理、更积极的作为。针对“现行的教育模式与差生的产生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选择,尽管只有8.3%的学生认为“很合理”,但大部分人仍然表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不清楚”。此外,“周围环境对绩差生产生的影响”这一选项上,选择较多的依次是“消极的寝室风气”及“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这也反映了学生们的自制力有待于提高。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学校在与教学相关的安排和校风校纪寝室氛围的建设上的欠缺以及学生自制力不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他方面尚可接受。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对教师及学校的要求比较理性,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肤浅。
4. 家庭及社会因素
对于“家庭经济情况对子女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的回答,50.5%的学生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有20.1%的学生认为“家境不好会激励我们更努力的学习”,选择“家境不好不利于我们好好学习”的只占4.9%。“不良的家庭教育对绩差生的产生”选择比较多的依次是“娇生惯养、包庇纵容”“学习无用等不良观念的灌输”“家人间缺乏关爱”。这些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境不好已经不再成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消极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方式、观念及家人之间的关系和睦与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大。
此外,调查发现“同学之不和睦、恋爱分寸把握不好、交友不慎”等处理不当的关系也会对学习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对于一些“不利于促进学习的心理行为”,选择差生不愿与优生主动交流的占49.8%,优生轻视差生也不愿与其交流的占31.4%。同时,53.7%的学生认为痴迷于网络游戏极易诱发成绩下降。由此可见,周邻关系处理失当、心理行为不够健康、面对诱惑的自控力低下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
总之,地方高校绩差生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态度被动,惰性思维,心理行为不当,信心、耐心缺失,自制力低下;教师职业素养、校风校纪缺位,家教理念消极、家人关系不睦,周邻关系处置不当等。由此不难发现,个人因素是地方高校绩差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对此也有很大的作用。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从个人做起,还应借助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吴献.当代大学生绩差生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2]吴方领.大学绩差生的调查分析与教育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2).
(湖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