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2011-12-29魏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高速运转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班主任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疏导的重任。然而,不可否认,中学生心理疏导是一项非常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就必须悉心掌握和灵活运用有关应对策略。
一、现代中学生的心理轨迹
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情绪方面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是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
三是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2)自大自负型。(3)自卑怯懦型。
四是青春期综合征。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简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就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的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班主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要用自身的美好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中学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要用现代民主的思想管理班集体。
二是中学班主任应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
三是中学班主任平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衣着、仪表及内在修养。
(二)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首先,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心理辅导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和补救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辅导是指施教于未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心理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补救性心理辅导是施教于已然,由心理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乃至对有关的心理障碍进行诊断和矫治。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性心理辅导。
其次,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1. 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在环境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课室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和条幅,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名人佳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
4. 心理学常识讲座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中学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做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
5. 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的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机构,它需要承担更多社会其他机构承担的职能,学校也要提供医疗、保健、社会福利、营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服务。在诸多的内容里,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显现出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首当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滕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