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师范手工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2011-12-29全成子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在手工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重中之重,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关键词: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探索;潜能
  
  一、研究背景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明显地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尽管现在国内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我国中等师范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学的越来越专、越来越窄,缺乏个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不利的影响。为此,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教育教学全面深入的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让老师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学习。美术教育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手工课又是美术教育课专业的内容之一,他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在手工课教学中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从根本上存在着创新能力的不足。这种现象显然不符合时代要求,迫切需要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打破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方针。
  1. 创新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阻碍了学生创新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点拨作用,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面、多视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创新评价体系
  依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建立全新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的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面向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各别差异。一定要用赏识的眼光区别对待学生,充分相信他们的潜能,鼓励学生学好手工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二)研究目标
  (1)培养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学教师。
  (2)通过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依据正确的理论做先导,“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有:(1)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知其谁用”。(2)心理学研究表明,师范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物象、动手实践、思考问题。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尽管师范生思维有较大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完全成熟,不能放任自流,因此,还需要老师的有力指导,这为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研究思路、原则、方法
  (一)研究思路
  当代教学模式的倡导者主张发展学生以创造性为核心的智力、能力为结构。因此,教学模式从目标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积极探索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通过以下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堂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手工教学总是教师先出示范例,示范做法,再要求学生临摹,最后讲评。这种重视技能、忽视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极易扼杀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手工半成品,通过激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凡是需要学生进行创作的手工课,刚开始,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语言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其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丰富的表象,活跃情绪,并引导学生将创作构思变成画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然后,教师的带动越来越少,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经过学生的独立制作,基本掌握了本节课内容,但他们掌握的只是概念性的知识,很难找到各种要素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教师有必要对本节课进行归纳,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 富有变化性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手工课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富有变化的材料,活动材料要能吸引学生,才能激活创造力。在材料的提供上我注重以下几面:(1)在大自然中寻找手工创造的素材;(2)利用当地资源;(3)提供充分的选材机会;(4)多利用半成品材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收集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干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材料难操作时,为了保证学生获得创造需要的满足,教师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是必要的,但不能剥夺学生进行创造性抉择的权利。
  (二)原则
  (1)激励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探索性原则。
  (三)方法
  (1)观察法;(2)呈示法;(3)行动研究法;(4)提示法;(5)讨论法。
  五、结论与思考
  手工创新教育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工程,涉及的领域很多,我仅是从学生手工教学活动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上进行了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延边大学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