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变的思考
2011-12-29黄志华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致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家庭和学校在转变学困生的问题上,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关键词:学困生;自暴自弃;爱;持之以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好学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教育好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探究了一些方法,效果不错。现就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用的对策,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学困生”的表现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致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一是学习学困生,即在学习方面由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因生理、心理因素或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
二是思想品行学困生,即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品德低下,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外显在行为上会经常出现违纪、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三是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行都有的学困生,此类学困生的是非观念偏颇大,对学习满不在乎,对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 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质的转变期,各项生理、心理机能日趋成熟和完善,智力发展迅速,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变时期,许多新的东西突然涌现,未成年学生来不及消化和适应这些变化,因而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体验。外显在行为上的表现就是情绪化倾向明显,他们常常因一件小事而欢欣鼓舞,也因一件小事、一点小挫折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急剧发展的身心不成熟、不稳定,使他们好冲动、自控能力容易受情绪控制、意志薄弱、缺乏强烈求知欲、依赖性较大,受控能力较低,因此,容易产生行为偏差,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或产生思想偏差。
2. 家庭的因素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职能,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必然要从家庭着手。
(1)家庭中的主观因素: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方法不正确。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性,成为学困生。
(2)家庭中的客观因素: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历经深刻的变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家庭稳固程度逐渐下降,父母不和,甚至离异或者由于突然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变成单亲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强烈反差,使孩子的心灵受创,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产生心理障碍而变为学困生。
3. 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和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我们教师在学困生的问题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违反“一致和真诚”的教育原则,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甚至训斥、挖苦、嘲讽、体罚。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学生因受胁迫、恐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逆反心理或心理障碍,从而无法正确对待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最后变为学困生。
4. 社会的因素
改革的大潮中,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一些市场主体(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益采用不法经营手段对未成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同时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黄色书刊、暴力录像影视片等不良文化作品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信任是教育的开始,尊重爱护学困生是转化学困生的感情基础,爱是转化学困生的起点,学困生最缺乏关爱、最想得到信任。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主动关心爱护学困生,运用慈母般的情怀爱护每一个学困生,处处给他们体贴和温暖,用热情去融化那颗冰冷的心,感化他们。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尊重维护学困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意愿和情感、要求和意见,要信任他们、关心他们,启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鼓励他们告别过去,痛改前非,融入集体,与班级同学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学困生的反复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耐性、要抓紧、抓反复、积极引导,做到耐心、细心、有恒心,不要因他再次犯错,就对他丧失信心,决定放弃,如果这样我们以前对他所做的工作,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白费。对于学困生所犯的错误应给予宽容,但绝非纵容。一定要跟紧并加以指正,提出严格要求,一点一点地促使其进步,直到改正。
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困生,特别不能另眼看待他们,要一视同仁,才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有效地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和戒备心理,促使他们和老师坦诚相待,放心地交流沟通,用爱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痛,使他们恢复自尊与理智。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教师应懂得大目标,小步走。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因而我们可以把总体的目标分成若干个小的要求,让他们容易达到,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树立信心。分阶段、有步骤地转变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渐转变成为大家期待的好学生。
家庭方面教师要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把学生教育好,尽量和家长保持联系,发现学生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矫正。家长也应转变观念,主动和老师保持联系,千万不能认为把学生放到学校就完事,教育是学校的事。对一个高中生的教育来说,我们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法给家长或者给一些建议,要求家长的思想与学校的想法一致,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传达给家长,叮嘱家庭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转化工作。做学生工作也要以说理为主、不骂、不训话、多鼓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以及家庭的温暖,这样有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双管齐下的强大教育力量,转化效果会更明显。切忌望子成龙心切,急于求成,看到自己子女离自己的期望差距甚远,就用言行刺激孩子,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增加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难度。
对社会的影响,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道德教育,减小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冲击,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总之,教师在转变学困生的问题上,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要抓一段时间,放松一段时间,贵在“恒心”。坚持日日如此,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就是顽石般的学生,也会终有感召转化的一天。
(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