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几组小人物命运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2011-12-29宋小军
成才之路 2011年20期
摘要: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上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还是在主题发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其中以知识分子为素材的小说更是让人叫绝,回味无穷,让人们看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形。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孤独感;悲剧性
中国文学泰山北斗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揭露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悲剧性构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两大主体结构。鲁迅对人物孤独感内涵的历史性把握,使他笔下的人物在孤独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思想启蒙和道德意识,是作者对知识分子传统人格的发掘和再创造。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一、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作为第一代悲剧性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的。他读了大半辈子《四书》《五经》,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养成了迂腐穷酸和好吃懒做的习气,对科举功名如宗教般虔诚,孜孜以求,苦心经营却除了“之乎者也”和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外,一无所长。上不能金榜题名,下不能养家度日,但又自视清高,鄙夷“短衣帮”,但终究无法用“满口的之乎者也”和“窃书不算偷”的狡辩解决生计,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落、潦倒,以致被残酷折磨后死去。鲁迅对孔乙己是批判的,充满着嘲讽。然而并不止于此,更多地则是表现孔乙己作为一悲剧人物的社会特征。孔乙己有其善良、淳厚的一面,尽管自己贫穷潦倒但还乐意把茴香豆分给孩子吃,而且教“我”识字,最能体现他道德素质的一点就在于他“从不欠账”。他固然穷酸迂腐,然而其善良、淳朴的一面又让人怜爱,正是这样一个让人同情的没落读书人形象,却被社会所压迫、折磨而毁灭了。无情的大手一把就捏碎了孔乙己的脖子,人们由怜悯转入悲伤,转入愤怒,转入深思和反省,这个社会精英层中的一员被毁灭,便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我们在对这一悲剧性形象的认识、反思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和社会恶势力的罪恶,孔乙己的悲剧成为一代人的悲剧,孔乙己也成为没落时代落伍者的悲剧典型。
总之,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这样冰冷的人群中,连一声微弱的抗议也没有,多么悲惨,多么孤独啊!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等。他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得含蓄而深刻。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就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当他人沦为悲惨的乞丐时,四铭不同情受难者或谴责社会,而是和那两个议论去买肥皂给“女讨饭”洗澡的光棍一样,在她的痛苦中寻找自己情欲的满足。
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的孤独感和悲剧性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伤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深度的爱情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他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这些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对这些,鲁迅都是赞扬的。鲁迅对子君和涓生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也是很明显的。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深受封建礼教压迫和毒害的另类社会群体,他们又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主体,只有彻底改造世界观,投身于社会斗争的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推翻封建制度。其实,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思想和精神的革命改造国民性。自然,在作者笔下,典型的人物无不烙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印记,而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人生悲剧成为社会悲剧,成为民族悲剧。
参考文献:
[1]王晓明.鲁迅自剖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2]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彭博.鲁迅小说绝望与希望的对比结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通渭县义岗学区八井川学校)